○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雪村
在疾病预防控制这个岗位上,杨科已经默默耕耘了33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奏着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科学防治的华章。
杨科,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89年1月被分配到黎平县孟彦区卫生院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在其位,就要尽其责”。这是杨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一次村里预防接种卫生院的疫苗不够,因急需疫苗,杨科从区卫生院骑行5公里路到另一个乡镇,又爬了3公里路的高坡,才把疫苗安全送到缺苗的卫生院,做疾控工作正是需要这种吃苦耐劳的忘我精神。
2008年8月,某乡镇中学发生一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这是一种在人口聚集地快速传播的接触传染性疾病,新发病例一天比一天增多,如不采取有效隔离措施,疫情将蔓延至更广地域而难以控制。经仔细调查后,杨科立即建议学校停课、学生放假回家隔离治疗,使这起暴发疫情在10天内便得到有效控制,后按此方法他将另一起突发疫情也控制在萌芽状态。一个月后,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老师和学员进驻该镇部分村寨进行现场调查,检验、评估所采取防控措施的效果,证明此处置措施控制效果很好。在流病科工作期间,经杨科主持或参与组织的疫情处置就有数十起。
从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开始,杨科就一直冲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杨科负责疫情监测流调专班。在进行流调溯源时,需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以便掌握患者发病前后的暴露情况、接触情况、活动轨迹等,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而这样细致地工作,也随时面临可能被感染的高危风险。
2021年2月4日,杨科接到县社会防控组疫情信息通报,黎平县孟彦镇罗伞村一名外回人员存在感染新冠风险,需到现场进行流调和采样检测,他立即组织同事赶往现场开展流调工作,流调结束时已是凌晨3:51,样品检测结果阴性,排除了新冠风险,保护了易感人群。
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杨科的爱人突发颅脑出血,情况十分紧急,手术后生命算是保住了,但右侧出血,左侧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亲人关怀与护理。而同时期,新冠疫情突发,全民处于大战疫情的关键时期,人手严重不足。杨科克服爱人需要照看的实际困难,舍小家为大家,积极服从组织安排,参加疫情流调,认真履职履责,经他调查的疑似病例2例,调查密接、次密接与重点人员379人,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46份,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确保一方平安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杨科还负责艾滋病防控日常业务工作,经过努力,黎平县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任务指标完成居全州前列。由他主持开展的《艾滋病母婴传播人工阻断干预效果研究》取得了理想的研究成果,该成果荣获2016年黔东南州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荣获贵州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9年荣获全国“第三届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三等奖,也是本次大会贵州省获得的唯一奖项。
身为一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没有台前的鲜花和掌声,有的只是长年累月的埋头苦干。杨科在面对大量工作任务时,硬是拼着一股韧劲,与全体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一道,默默耕耘,消除风险隐患、技术上精益求精,为黎平疾病预防控制保驾护航,用行动彰显使命,用责任诠释医者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