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十六中学 林 菊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效的实验教学资源,丰富化学课堂教学信息,真正落实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使化学教学呈现出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培养学生的动手、思维、创新等能力,并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掌握知识技巧,牢记基础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用探索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在其中领悟到知识也可以自己去发现。老师先讲实验的目的、材料、过程、现象、结果等,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属于验证性实验,但它有如下弊端:(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挫伤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二)验证性实验的一切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知的。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学生的智慧、手脚束缚得死死的,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三)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反正书上的结论是正确的,做不做一回事。”“如果实验事实与书上有矛盾,照书上写的填不会错。”这些想法反映了学生的惰性和无可奈何。 例如,验证氯水的漂白性实验,先去让学生思考氯气与水是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反应?还是两者都有?反应后生成的溶液有哪些成分,是哪一部分具有漂白性,怎样证明?通过什么方式证明?在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学生开始动手实验,并验证这些想法是否正确,让他们享受思考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利用边讲边实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认识化学知识的过程,而技能、能力、方法和态度等都是通过这一化学认识过程来培养和训练的,边讲边实验是实现认识过程展开的有效途径。边讲边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实验的探索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实验现象,而且便于了解化学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未变化,然后教师总结归纳出经过无数次实验都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即质量守恒,教师再用原子模型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例如,乙烯的制备实验,在制备过程中要把温度迅速升上170度需要一定时间,与其在苦苦等待,不如在这些有效时间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回答问题:液体为什么会变黑?为什么要加碎瓷片等等。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常规仪器或装置用途上求创新。常规仪器或装置都有其主要用途,但并非唯一用途,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把它们讲得过死,应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有这些用途?还有什么用途?讲干燥管的用途时,除主要用来盛装固体干燥剂干燥气体外,还可以用于防倒吸以及用来组成简易启普发生器; 在常见药品替换上求创新,如制氧气就可以用双气水和二气化锰来代替,而且不用加热,只是速度有些快,这些我们可以改变其浓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求创新 ,书本上有些实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或者从效果上看都不太理想,我们就可以自己去创新一下,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让它充分体现实验的目的;在实验手段方面求创新,实验手段直接影响实验效果,中学化学实验创新要充分体现实验手段的现代化,在实验操作中要充分运用电脑、录像、投影等手段突出现象、增强动感、扩大实验效果。例如,对反应复杂、现象不明显、时间过长的实验,可以用电脑模拟反应过程或用电脑制作动画,采取“放大”“慢放”“重放”“定格”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对一些反应进行很快或很难观察的实验,可采用幻灯片放大(或实物投影)来演示; 对传统的化学实验,我们应继承创新,不能只是为“创新”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