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雪村 罗松
逆行千里,英雄归来。
我州援沪医疗队经过50个日夜奋战,圆满完成驰援上海抗疫任务,于6月9日凯旋。
当日,由州公安局交警支队警车和骑警队开路,三辆载着我州援沪医疗队员的大巴车驶入州人民医院大门并缓缓停下, 援沪医疗队员们有序走下大巴,走向许久未见的亲友和同事们。
医疗队员的同事和家属以及部分市民手持五星红旗,欢呼着“你们好样的!”“欢迎英雄回家”,现场气氛热烈,令人动容。
踏上思念已久的热土,队员们被鲜花、掌声所包围,一个个拥抱、一句句问候,让他们瞬间热泪盈眶。
今年3月份以来,上海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让上海按下了“慢行键”,但有一群大写的人却在奋勇逆行。
为支援上海抗疫,全州100多名医务人员闻令而动,尽锐出战,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只为迎来上海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50天的艰苦奋战,黔东南州援沪医疗队实现了“工作零投诉、医务人员零感染”,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患者带去平安和宁静。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的患者,60%以上已逾古稀,且大都伴有心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新型冠状病毒的入侵,让老人们的身体更加不堪一击。医疗队员们像呵护自家老人一般呵护病人,全力投入到每一位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精致地护理很重要,但精神鼓励和安慰同样重要。我只要有空下来的时候,就会在患者身边多停留些时间,安抚患者,与患者交流,在精神上给他们带去安慰和鼓励。”黔东南援沪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杨菊英说。
“尽管奥密克戎传染性特别强,但是我们医疗队全体队员经受住了时间紧、任务重、连续作战的重重考验。不论是从救治药方、护理方法还是心理疏导,医护人员都做到了‘无微不至’。只要能看到患者康复出院,一切辛苦都是值得。”贵州省援沪医疗第五队副队长、黔东南州援沪医疗队队长、州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小梅说。
虽然高龄重症患者救治难度较大,但只要有一线希望,医疗队员们就会全力以赴,不放弃每一位患者,并坚守到最后一刻。
“谢谢你们对我父亲的细心呵护与照顾,感谢你们来援助上海!”
“我耳朵不好,你们在询问病情时总是俯下身来,要知道这是有感染风险的,但是你们没有把个人安危放在首位,而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我永远铭记在心。”
.......
纸短情长,48封感谢信中,记录了援沪医疗队员们一次次体贴叮嘱、一个个暖心举动,见证了医疗队员们的努力与付出。
“在特殊时期的特殊环境下,我们的医务人员会主动了解患者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在定点医院不仅要把患者治愈,还要给他们有温度的生活。”张小梅说。
感谢信中流露出的情真意切令人感动,同时,黔东南州援沪医疗队也用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患者的赞许。
有一种信念,叫做全力以赴;有一种力量,叫使命必达。
在黔东南州援沪医疗队伍里既有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专家老将,也有“90后”“00后”这样的年轻力量,他们以党员同志为模范,在方舱医院中磨炼,给患者送去温暖。
“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他们充分发挥黔东南中医药、民族医药优势,为患者开展了中药贴敷、穴位按摩等中医特色疗法,助力患者早日康复。
在这次援沪医疗队伍中,有一对来自州中医院的“90后”情侣吴逸和徐慧娟。抵达上海后,他们立刻进入战斗状态,迅速补充到各个急需岗位上。
“每天大家都很忙,除了早上队伍集结时,能看一眼,就匆匆回到各自岗位继续奋战。”徐慧娟回忆起援沪时的点滴,有些哽咽,“虽然不在一起,我还是希望他注意安全,做好个人防护。”
“能和她一起并肩作战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她的叮嘱让我觉得无比踏实。”吴逸眼神里充满了坚定。
上海人民的一张张笑脸、一声声感谢、一幅幅锦旗,就是他们最好的成绩单。
去时无畏,归来无恙。
接下来,黔东南州援沪医疗队员们将进行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隔离结束后,他们将以昂扬的精神风貌投身到各自的岗位中,为守护全州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