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11日

把“高考作文立意”写进广阔人生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珺 杨玲 李林果

傅安辉:立足民族文化 学习借鉴才能创新

6月7日是2022年高考首考日,语文作为开考的第一个科目,每年的作文题都受到万众瞩目,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全国甲卷的作文题目以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背景,以众人给桥上亭中匾额题名为材料的作文。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现象,介绍传统文化经典《红楼梦》中众人给匾额题名三种不同的方式,暗示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也就是直接学习、借鉴、创新三步走。由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内涵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立意高远,引人深思。

好的作文命题,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试金石”,其立意也将是引导学生正向思考人生走向的风向标。在此,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邀请各个领域的优秀青年、资深学者,以“学习、借鉴、创新”为主题,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鼓励青年人把高考作文的立意,写进未来广阔的人生篇章。

我的中小学是在“文革”中过来的,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但我爱好看书学习,用自学来弥补不足。俗话说,机遇属于有备者。“文革”结束,我参加1977年恢复的第一次高考,被高校录取,毕业时留校任教。当学校选送我去北京进修深造时,我在首都奔走多所高校听课,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写有一首诗,诗名就叫《北京收下我的饥饿》。返校后,教学科研的需要,更加专注看书学习。由于爱好读书,2014年9月23日,我获得“网友心中的贵州读霸”称号。

在高校搞科研,我的优势在哪里?从小耳闻目睹侗族民间传统文化,身上烙下了侗族文化的许多印痕,这就是我的优势所在。我尽可能多地阅读别人研究侗族文化的文章著作,从中提升对侗族文化的理性认识。然后针对前人研究不够或没有研究到的领域展开深入的专题研究,取得了成效。我终于成为《红楼梦》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研究的第一位学者。2016年,通过层层评选,我又获得“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侗学学者”称号。

我的科研实践,证明了学习借鉴才能创新。青年人应广泛读书学习,积累知识,获得见多识广的视野。借鉴别人的知识理论来做学问就少走弯路,柳暗花明。最后,博采众长,脱颖而出,成就自己的一家之言,获得创新的科研成果。

(傅安辉:凯里学院教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多部作品先后获贵州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张安明:打好“读、写”基础 “化用”也可出新意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发广泛的讨论。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宝玉给匾额题名”,普遍的反应是一看就“懵”,一写就“难”。

引导语中,将“翼然”看作“直接移用”,将“泻玉”看作“借鉴化用”,将“沁芳”看作“独创”,看似对前两个词有所贬抑,而对“沁芳”则大为赞赏。实则不然,“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既然“产生艺术效果”又岂能“一无是处”,只是效果上有高下之分罢了。有些考生审题不细,认为除了“独创”,“移用”“化用”都应予以否定,因此陷入“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单一思维之中。

古诗文中“化用”的现象不胜枚举,而且“青出于蓝”。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化用李白的“春风已绿瀛洲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化用强彦文的“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等等。用典实际上就是“化用”,许多古诗文因为用典而成为经典。引用也成为我们现代人进行写作常用的表现手法,而且屡试不爽。“独创”固然是最高境界,“移用”“化用”又岂能将其“置之于死地”呢。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关键在于“势”与“时”。

也有考生认为“移用”“化用”“独创”是“创新”的三个阶段,实则不然。从材料内容看,贾宝玉想出“沁芳”,并不是以“翼然”和“泻玉”为前提和基础,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贾宝玉内心所想,先是“翼然”,后“泻玉”,从而达到最后的“沁芳”。这三个词,可以看作三种水平或者是三种不同的状态,既然如此,这三种状态就可以单独拿出来思考。从出题的角度看,这样可以给考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空间。

这些年来,“创新”已深入人心,成为普遍的价值观。当我们反思为创新而“创新”的乱象之后,“移用”“化用”古人的智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岂不是出题人的“良苦用心”?所以,审题时,应当综合材料内容与引导语的导向,才能充分理解出题人的意图,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来。

本人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23年,其中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工作11年,从事高中材料写作研究10多年。主持州级重点课题——《高中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实践的探究》,获得黔东南州第八届基础教育教改实验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多年来,我将热情倾注于高中材料作文的写作教学研究,感受颇深。20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设置屡出新意,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无论怎么变,终究归结于“读”与“写”上来。作文的核心功能就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对于高考作文而言,就是实现与出题人的对话,再由读者(阅卷人)来进行评判。所以,关于当下作文教学的思考,不如回归作文的基本功能上来,“化用”前人的思想和智慧,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那岂不是乐事?

(张安明:凯里一中高中语文高级教师 2014年获得黔东南州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主持州级重点课题《高中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实践的探究》获黔东南州第八届基础教育教改实验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吴玉圣:在传承中创新 让文化青春永续

2018年,我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侗族文化,让侗族文化在风起云涌的短视频平台火起来,那时候我就觉得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不仅需要年轻人向老一辈人学习、借鉴,更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时间积淀的古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让古老文化重新焕发它的青春。我们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们的未来,需要不断从古老文化中汲取营养,才不会在未来迷失方向。

在传承文化中学习、借鉴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根基,因为我们向何处去,必须知道我们从何处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在传承中进行创新是让中华传统文化青春永续。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生命力极强,就是在中华民族延续的过程中不断在创新,让古老文化焕发新时代的生命价值。比如我们在2018年短视频兴起的时代,让侗族文化在手机上成为“网红文化 ”,以至于它不被时代边缘化。进入2022年,结合国家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还有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爱好者的参与,我们成立了古村发光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协会,协会宗旨就是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效应,用5年时间寻找到我国56个民族的代表性古老村落,并发展女团宣传本民族文化,让古老的民族文化不仅得到传承和保护,还能够可持续发展,焕发出永远青春的力量。

(吴玉圣:黔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侗家七仙女”发起人、扶贫天团成员)

邹暘:敢想敢干 山里娃也能走向世界

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看得更远,但日新月异的时代,曾经成功的方法可能不在有效,别被别人的经验困住,不断更新,获取多维度的思维提炼自己的方法论。

我是一个咖啡馆主,在天津读大二期间创业,开了一间小咖啡馆。大学毕业一年后,又决定回到家乡凯里继续我们的创业梦。在创业期间不断出去学习,跟随不同的老师深入学习各种技能,这对我在专业领域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借鉴了老师们的经验与模式,也使我缩短了自己迷茫探索的时间,并且一直在正确的方向奔驰。

但行业竞争越来越大,同质化的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与其与同行在一个蛋糕中争抢,不如去把蛋糕做大。于是在日积月累的摸索中我们避开了同质的竞争,比如我的店在凯里,我本身就更了解当地的口味习惯,在经营中慢慢尝试与引导,再总结大家的反馈,为凯里的顾客拼配一款更适合当地口感的拼配咖啡——“野孩子”。再加上我们是自己烘焙咖啡豆,能为自己提供咖啡豆的供应,这更能迅速地对市场做出反应和引导,于是我们不再只做传统咖啡馆的饮品,而早就开始更新了产品理念,从提供固定的咖啡饮品种类,更新到现在提供不同国家咖啡豆,根据顾客选择豆种再来制作,让顾客在喝咖啡的同时,也能有不一样的体验与收获。

并且我们团队也积极参加国际比赛,我在2021年参加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中国区选拔赛,在竞赛中获得全国冠军,今年将代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咖啡师一同竞技,希望能将竞赛作为途径去分享和交流经验,提升团队认知,并与世界范围内优秀从业者建立相互沟通的渠道,将所学所得反哺给身边的人。

所以,没有什么能限制住我们,只要我们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往前,通过学习与借鉴,再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出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大山的孩子也能走向世界,更能回来为自己家乡的画卷添上一笔美丽的颜色。

(邹暘:2021年世纪咖啡冲煮大赛中国区选拔赛中国总冠军)

--> 2022-06-11 1 1 黔东南日报 c189798.html 1 把“高考作文立意”写进广阔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