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河县岑松镇幼儿园 杨录萍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为孩子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有序的生活常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生活常规,并坚持执行。常规是保证幼儿园一切活动顺利开展所必须的规定,良好的生活常规既要给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又要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给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不是让他们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规范性的要求也不是统一死板的指令。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有利于幼儿在安全有序、自然、自主的状态下进行活动,使幼儿逐渐理解并愿意遵守集体的规则。
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律能力,学习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如给每个孩子的水杯格上、毛巾格上、水杯架上都贴了孩子们的名字,并且把区角的物品上都贴上标签。自从有了这些名字和标签,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用品都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对大班的孩子进行生活习惯教育时,我们还应该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常规建立时,首先教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的宝座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教师可把对孩子的要求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提出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幼儿天性好玩,喜欢新奇的事物,我们经常也会看见幼儿遇到自己喜爱的物品会爱不释手,遇到自己喜爱做的游戏也会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应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并深受幼儿喜爱的内容,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保持好幼儿园的规则
规则制定了,孩子们也都接受了,如何长期保持呢?这是工作的难点。笔者在实践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首先教师要时时以身作则,给予幼儿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每天给孩子一个干净的教室,教室的物品摆放整齐,教师间的交流亲切温和。渐渐地,让孩子在这种示范中得到影响。
其次,教师要用心观察不断改进。当你关注每个孩子的动作、表情、言语 ,你就会发现孩子需要什么。如开学不久,孩子们一到自由时间就一齐到拼图、下棋的地方,抢着下棋和玩拼图,玩后拼图翻得到处都是。于是,笔者和班上的老师就会琢磨着,这个区域不适合把拼图和下棋放在一起,不便于孩子玩。在孩子自由选择下我们把与主题相关的棋盘类游戏设立在一个益智区,而拼图则单独设立了一个区,这下孩子可以有充足的空间玩了,游戏结束也可以整齐地归类摆放了。
大班的孩子理解能力还有限,教师要耐心,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笔者觉得生活习惯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如果小时候老师就对生活习惯工作抓得紧,孩子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能带到大班、小学,甚至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孩子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家长在家里也注意培养孩子,当孩子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表露时,很多大人也不及时指出,对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能力势必有所影响。
总之,幼儿的生活教育它是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保证的润滑剂,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对于班级和幼儿自身发展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引领、艺术处理,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渐渐地由他律走向自律,逐步成长为小小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