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下江中学 梁国香
单元复习是指在完成一单元的知识学习后,专门用一课时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的复习与提升。初中阶段的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时空跨度大,知识考点多,在单元复习中教师如果采用简单的史实重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肯定不会理想。那么 ,历史教师应运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复习,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呢?笔者通过教学和课题研究,有如下体会:
一、初中历史单元复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放羊式复习。教师简单地照本宣科,说说重点或考点, 然后让学生自己看课本或者做练习题。这种复习对自觉性比较高的学生尚可适用,对大部分学生作用不大甚至为零。因为单元知识跨度很大,学生自己很难理出思路,效果不理想。
(二)满堂灌复习。教师准备了精美的课件,滔滔不绝地讲, 引领学生从重点、难点和考点,分门别类进行复习。这种复习缺点在于不分层次,成绩较好的“吃不饱”,成绩差的记不住。
(三)单纯地以训代练。这种复习对成绩好的学生比较适用,但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效果则不理想。因为讲评试卷往往更多地表现为对答案,要么拖堂讲不完,要么讲不透、讲不明。
二、初中历史单元复习的方法研究
(一)提炼浓缩,适当取舍
单元复习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涉及较广,因此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对单元内容进行提炼浓缩,适当取舍,切忌大面积呈现教科书中的描述性语言,也忌讳旧知识的盲目堆砌。单元复习要化零为整,把散见于各章节的史实串点成线。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复习时,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评价、秦汉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以及与今天息息相关的丝绸之路都需强调,其他枝节或是浓缩进所强调的内容中,或是直接省略。例如《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中关于秦的暴政,可作为评价秦始皇过失的佐证;其中的陈胜、吴广起义及刘邦、项羽起义的具体经过可略讲,让学生课下自行复习。
(二)明晰线索,前后联系
初中部编版教材的各个单元均是据时序划分的,因此教师在单元复习中须带领学生明晰线索,追本溯源,避免只追求各课零散知识的错误倾向。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这一单元的线索是“被侵略与救亡行动的交织”。线索明确之后,教师可通过系列问题的抛出,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例如,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均以失败告终?学生回答“由于中国社会的落后”。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到了晚清中国的社会会落后呢?学生开始联系七年级下册所学的内容,提出明朝的“海禁” 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使得我们与世界隔绝,这种封闭政策使国家科技落后了。由此,学生触类旁通,得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明白了无论处于什么时代,发展科技。提升综合国力都是必须的道理。
(三)强化概念,图表陈列
在初中历史单元复习中,概念的把握是学生面临的一大难点。对于一些生涩的历史概念,教师可采用多元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中所涉及的具体概念有“文艺复兴”“手工工场”“新航路”等;抽象概念有“市民阶层”“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世界市场”等等。在对具体概念进行运用时,不应频频展开赘述,因为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对其进行了介绍。而对于抽象概念,教师须花时间对它们的关键特征进行反复强调。一个很有效的做法就是图表法,通过图表陈列,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这些概念的内容与特点,从而加深记忆。
(四)学法指导,加深记忆
研究表明,学法指导不仅可以应用于概念总结上,也适用于单元复习课的其他环节。例如,教师在单元复习的讲练环节,对学生传授一些答题技巧,提醒学生做选择题时要“勾勾画画,谢绝留白,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做材料题时要“圈出关键词,古译今,深入了解材料的意思”,这些善意的提示对于初中学生很是受用,对其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如何加强学生的记忆也是许多历史教师极其关注的话题。常言道,历史是一门博学的学科,它纵贯古今,横跨中外,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因此,教师在必要时可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指导,以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例如,在介绍秦统一六国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熟记六国的灭亡顺序,可以创编“喊(韩)赵(赵)薇(魏)去(楚)演(燕)齐/(秦)”的语段,利用明星效应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又如,在复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创编“弟弟(迪亚士)去非洲,哥哥(哥伦布)去美洲,大家(达伽马)去印度,买(麦哲伦)个轮船环球走”的语句,帮助学生掌握各大航海家的航行方向。
总之,在初中历史单元复习中,教师需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切忌千篇一律。对于一些背景、意义、影响类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运用“关键词”的方法进行记忆;对于一些上下位关系明显的历史概念,可以配合思维导图用“位置法”进行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课下利用“复述”的方法对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如地点、时间、条约内容等进行记忆。虽说“复述”是机械的知识记忆,但从效果上来说,通过出声复述能加强思维发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