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屏县民族中学 范嗣炜
本文主要分析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瓶颈问题,并合理提出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敢学、爱学,教师以思维引导方式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在初中教学课堂中,由于教师不够重视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单一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会出现被动学习状态。例如,学生表现对于数学知识不够了解,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缺乏自主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将其被动学习思维转换成主动学习思维,进而解决瓶颈问题达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瓶颈
首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在针对理论性知识讲解时,一般是以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进行。但是,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没有听懂重点,下课后不能及时总结,无法找到知识之间的关系,只能做一些简单数学练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一窍不通,长久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
其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数学品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通过分层的方式来设计教师内容、学习方式、思考方式、学习内容和逻辑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的数学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数学思考能力,并掌握基本的数学技巧。但是,当前一些学生因为缺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无法将思维拓展其深度、广度,缺乏对各个章节的归纳和融合能力,也不能多角度地思考,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难以得到有效的扩展和提高。
二、初中数学教学思维引导方式
(一)通过复习旧知、学习新知提供思维空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逻辑性较强,在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进行知识巩固与互通,从而出现对新知识掌握不够,对旧知识记忆不佳。因此,在教师讲解新课时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并以此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快速掌握,扫清学生的思维障碍。
例如,在《圆的面积》一课教学中,在学生对长方形面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依据视觉示范和实际操作方法将圆分成几个等份,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将每个圆圈平均分成8个、16个、32个,然后再将它们组合起来,并观察每个拼块的圆周与圆周长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观察后,学生可逐渐地发现随着份数的增加,它们所组成的图形也越来越接近于矩形,而当份数达到一定数量时,曲线就会接近于直线。这是因为在剪裁和拼合时,图案的尺寸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圆形面积与拼合的大致矩形面积相等。在这样的教学下,那些晦涩难懂的面积公式,在直观、形象的演示和学生实践中,渐渐变得清晰起来。随后教师还可利用课件展示长方形的长、宽、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现圆周一半接近长方形的长,而圆的半径就是长方形的宽度,再用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圆面积大小,以此达到知识巩固与互通效果。本课程将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直观、形象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此教师还运用了空间演示,以转换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概念。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心理学家相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提高数学能力的根本。思维素质是指思维的记忆、自由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这些都是思维的多面性特点,所以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问题、设悬念,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这一课中,教师应为学生细节化讲解直角三角形概念,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生活中我们了解的几何图形有哪些?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以此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随后,教师应让学生在小组中利用直尺竖立在书本上,让学生观察书本与直尺结合而形成的图形,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师让学生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时,可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发散性思维,画出几何图形。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更好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在学生数学思维的推动下,可加深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在小组合作教学中也真正让学生感悟到了数学学习的魅力。
(三)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基础课教学中,加强概念、法则、定理等过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可利用实物观察和操作的方式,使学生从多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等。
例如,在教学《实数的概念》课程中,教师可设计拼、想、试、议、理等环节,重点介绍实数概念的形成,特别是新概念、新数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思考,归纳提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拼图游戏进行实践操作,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给学生以拼图游戏进行探索时,发现有一块2分米的立方体边长无法确认,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以往学过的知识来思考2分米的立方体边长。在寻求这一边长时,问题会被不断地发现,并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验证的过程中,体会到逐渐接近的数学思想,并在分析已学到的数字特性时,运用逻辑思维,从而推断出其特性。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推动下,以有趣、好奇、困惑、探索和理性思维逐渐理顺问题,产生新的观念。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下,学生才能真正地感觉到无理数的客观存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主动参与,进行实际探讨,以此让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充满了无限乐趣,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解决初中数学存在的瓶颈问题后,教师应以问题、情境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体系,其数学思维是用数学逻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指的是学生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后可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并逐步达到数学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