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丙妹镇归林小学 朱启章
“有工作的地方没家,有家的地方没工作,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安不了肉身,从此便有了漂泊,有了远方,有了乡愁。”抖音上一段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家庭的痛苦与无奈。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故乡外出务工,使得大批的儿童脱离父母亲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未成年人。
一、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成长过程中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农村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建立相关制度,让留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学校要建立关爱留守未成年人的相关制度。首先,学校加大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力度,将其归并到学校常规工作中,定期进行了解和帮助。同时,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减少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行子女的教育束缚,争取能让孩子随父母到城里一起生活和接受教育,实现降低留守未成年人的数量。
三、与留守未成年人家长加强沟通联系
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学习问题,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长期以来对留守未成年人情况的了解,我们认为,一方面,留守未成年人因为缺失父母的陪伴而无心学习,出现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成绩普遍不如人意;另一方面,部分留守未成年人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学习缺少有效监督,造成学习上的偷懒心理,学习缺乏自主性,逐渐养成各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最终影响到学习质量。与家长加强沟通,通过家校的密切配合,使教师更准确地了解与掌握留守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确保能够帮助到农村留守未成年人解决实际问题。
四、尊重和信任留守未成年人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一位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体,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又是这一群体的特殊部分,他们都有与生俱来的学习欲和表现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从点滴中帮助他们进步。
五、用师爱温暖和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教师不但要对留守未成年人传授知识,同时需要保持一颗童心,温暖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缺爱的失落心灵。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这些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大都很难享受父母温暖的怀抱,他们比其他同学更加渴望无微不至的关爱。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未成年人倾注师爱,让留守未成年人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这样能够有效地消除留守未成年人的孤僻和自卑等不良习惯,使其更好地融入班级集体中健康成长。在学习上给予留守未成年人帮助,在生活中给予留守未成年人关心,与留守未成年人一起做游玩、互动等,做他们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以此填补留守未成年人对亲情的渴望。
六、鼓励留守未成年人,树立自信心
首先,要引导留守未成年人正确认识自己。只有当他们充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自信心才会产生。其次,还要给留守未成年人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当他们自己动手干一些简单的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因为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他们自信心的雨露。同时,还要经常用赏识的目光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表扬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他们要多做肯定性评价,随时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使他们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总之,让爱随行,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撑起一片蓝天,共同呵护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让留守未成年人不再孤单“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