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远口镇元田小学 吴常欢
小班的产生一是教育发达地区为了实现民主化、个性化、高质量的教学而主动缩小班级规模,二是农村生源不足而自然形成的小班。与主动形成的小班相比,农村小班在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因素限制了教师对“理想小班”的构建。借助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小班的特性,达到提高农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创设和实践。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农村小班的数学教学进行目标设计创设。我们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是在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学内容、明确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目标在人数较多的班级,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差异性进行有效设计。但在人数不到20人的小班制定的教学目标可以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笔者认为,农村小班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总体目标、分层目标、个体目标有机结合
在非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中,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总体目标,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是不分你我的,班级中的每个同学都要跟随这个目标走。但是哪些同学能走到,哪些同学走不到,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能够意识到,不过为了大多数学生,只有忽略少部分的学生。在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则可以做到总体目标、分层目标、个体目标有机结合。总体目标界定为全班同学都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分层目标界定为依据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确定的ABC等档次目标,个体目标界定为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性而制定的特殊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时,总体目标可以确定为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这是这堂课最基础的部分。分层目标A确定为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分层目标B可以确定为能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层目标C可以确定为根据算式结合生活实际编写问题。分层目标设计时,要层次分明,从知识、技能、应用各个层面体现目标,是以总体目标为基础,架构于总体目标之上的。个体目标更加灵活,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可以低于总体目标,也可以高于分层目标的顶层设计,设计标准只有一个:学生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总体目标、分层目标、个体目标有机结合,是小班教学的显著特点,也只有在小班中,才能多维度、多层次设计立体式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个体目标全覆盖
在“大班额”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的想法是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但40分钟的时间内教师也分身无术,往往是成绩优良的学生领先走,成绩中等学生跟着走,成绩落后的学生拉着走甚至踏步走,教师需要大量的课后辅导来弥补跟不上的学生。相比“大班额”的不能兼顾,小班就占尽优势。最简单的一个算法,40人的班级每个学生可以分到1分钟,那么20人的班级每个学生可以分到2分钟,实际课堂教学中,加上学生共同参与时间以及向某些学生的倾斜时间,个体分配时间的总和可以超过40分钟。所以说,在小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目标要覆盖到每一个学生,“课堂上不放过每一个学生”应成为小班课堂教学的核心因素。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时,A同学是掌握算法,B同学是理解算法,C同学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教师依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习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个体目标,在小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是有时间去实现的。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备学生真正落实到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身上,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制定出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的个体目标来。
三、围绕教学条件创设目标
小班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机动性和灵活性,学生的数量决定了教师有更多的精力组织和管理学生。因而,小班数学教学的课堂可以从教室拓展开去,自然课堂、情景课堂等可以作为小班数学课堂教学的授课形式之一。农村小班可以结合自身条件,从学生的知识认知、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对课堂教学制定目标,这个目标是开放性的、现实性的且有个体针对性的。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带领学生体验植树,在劳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把自然课堂和情境课堂融为一体。在总体目标确定为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后,针对劳动能力弱的学生制定劳动能力的提高,针对知识渴求强的学生制定植树问题的解题思路理解以及对实际问题的举一反三,过程性目标可以确定为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围绕教学条件来设计目标,是当前农村小班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当前农村教育条件有限的方法之一。
总之,农村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是振兴乡村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小班特点,把课堂教学由“面”转变为“点面结合”,以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方能缩短农村与城乡教育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