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14日

麻江县推广水稻钵体湿润育秧技术助农增收

本报讯(通讯员 麻轩) 近年来,麻江县大力推广水稻钵体湿润育秧技术,探索农艺、农机、农业融合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助力产业增产增收显成效。目前,麻江县已成为省内唯一成功进入市场化推广的水稻钵体湿润育秧试点县。

强化基地建设。整合政策、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通过项目倾斜加大水稻钵苗精量播种机及其配套秧盘采购扶持力度,依托“合作社+农户”的发展形式,采取“政府补助一点、合作社资助一点、银行贷款一点”的融资模式,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和推广水稻钵体湿润育秧技术,并通过无偿提供育秧农资、深入技术指导、拓宽销售渠道等举措助力基地建设发展。目前,全县建有水稻钵体湿秧基地6个,集中育苗基地面积120余亩。

加大技术支持。依托南京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资源优势,强化校地“2+1”协作机制,深入实施校地、校企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县域高级农艺师领衔、各级农技人员组成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小分队,研发出一套可复制、易操作的育秧技术并大力推广应用,推进了钵体育秧和轻减栽培。钵体秧苗具有“齐、匀、壮”的特征,保温效果好、秧苗素质好、根系发达成苗率高,每亩可节省种子0.35公斤,育秧阶段每亩节省劳动力约7.5个、移栽阶段每亩大田节省劳动力约1.2个,每亩水稻比传统秧苗产量可增收50公斤以上。目前,各级农技人员组成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小分队70余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860人。

抓牢主体培育。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由市场主体负责运营钵体订单式育苗。以宣威镇咸宁村联营农民专业合作社、谷硐镇兴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强化社会化服务,实现钵体订单式育苗,粮食生产逐步实现社会化服务。目前,培植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州级示范合作社3家,州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家。今年,基地育苗预计收入130万余元,带动劳务用工4200余人次,务工收入38万余元。

全面推广应用。通过现场会、上门宣传、微信群等方式,采取讲优势、算成本、算收成等措施,向全省兄弟县市推介育秧技术、寻求合作伙伴、拓展基地建设,秧苗直供县内及都匀市、三都县、黎平县等周边多个县市,提供大田用秧1万余亩。2021年以来,外出省内县市学习推介钵体育秧技术2次126人,先后接待兄弟县市参观学习16次200余人;通过带动引领,雷山、凯里等县市已建成水稻钵体湿润育秧技术基地7个,覆盖全州水稻2.2万余亩,预计促农增收粮食110万公斤以上。

--> 2022-06-14 1 1 黔东南日报 c190362.html 1 麻江县推广水稻钵体湿润育秧技术助农增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