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屏县城关二小 阳正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个难题。很多学生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平铺直叙,要么空泛而谈,差强人意。结合学校研究课题,笔者开始了“读经典学作文”的实验研究,将经典诵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借助古诗词及经典美文学习写作,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诵读经典,开启心智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接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开启学生心智。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文的学习也是如此。所以,诵读经典美文多了,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精密的谋篇,口诵心惟,天长日久,必将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语言是具有一种储蓄功能的,从小接受的知识一点一滴积累在脑子里,就会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大量阅读经典,吸收于内心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典之精髓就会在其身上慢慢发酵,运用时便可以任意支取,也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一篇好作文,往往离不开“谈古论今,引经据典”。因为这样,既可以充分展示平时深厚的积累,又可以体现出作文主题的深度及广度,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自从学校倡导经典诵读以来,笔者就利用阅读课、兴趣活动等时间,指导学生阅读积累、背诵古诗文,适时地引导他们在口语和习作中引用名言佳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和展示作文的平台,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写一个人的习作之前,让他们去收集描写外貌、动作等方面的片段;春天来了,让孩子去收集一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精彩片段,而且允许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引用经典文章的精彩句段,只要你不是通篇照抄,用得恰当、到位,老师同样认为你的文章很精彩。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条习作的捷径,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反复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
二、文题借用古诗词,匠心独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便会一见钟情。现在,笔者所教班学生学会了借用古诗词名句作为文题,使文题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有一个同学就曾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题,写了本班一个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如何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班级的佼佼者。从文题中一眼就看出这个同学的写作方向和写作目的,显得简练优美。再如,有一个同学描写母爱的文章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题,中心非常明了,真是妙笔生花,妙不可言。这些能力的形成正是语文素养的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沉淀,必将厚积薄发,它对习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三、文中贯穿古诗名句,如虎添翼
古诗词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要使文章有文采,并有文化底蕴,其中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地借用古诗词名句为己所用。在学生的习作中,他们能把自己诵读的诗句运用进去,作文中会经常出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关于生命的命题作文时看到被烧后草地上又冒出新芽,想到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中课本剧改编的《宴子使楚》演出成功时发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声音;作文《记一次活动》中形容杨同学的独舞,借用了白居易的诗句“珠缨炫转星宿摇,花蔓斗薮龙蛇动”;《难忘的乡村生活》中刘同学看到春意盎然的乡村、稀疏的篱笆发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荫”;《我学会了书法》中用“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鼓励自己要坚持不懈……
四、结尾引用古诗词,画龙点睛
中华古诗词,节奏铿锵整齐、意境优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我们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充分汲取它们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许多学生在习作中能巧妙地引用古诗词名句来结束全文。学生在写《学打乒乓球》时悟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写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时发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写自己嘴馋时引用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写母爱时通过引用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抒发子女对母亲的深情;引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诸如此类的很多通过引用古诗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深化文章主旨,为文章增色不少,给人以美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靓出了他们习作的风采。
在引导学生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中,只要孩子们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只要孩子们滚瓜烂熟地背诵下了经典精华篇章,有了宽厚扎实的文化根基,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继而借鉴引用,就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