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14日

小学数学贴近生活探究

○ 从江县贯洞镇龙图小学 廖育艳

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就是在快乐中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一、创设情境,让问题引入生活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它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平移》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学习新知,结合生活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笔者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做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三种情况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新知,在生活中练习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受到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 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就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四、应用新知,深入现实生活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笔者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学生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收集和整理某家的日常生活用水、用电的平均费用,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活动,教师、学生互相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自己明白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 2022-06-14 1 1 黔东南日报 c190383.html 1 小学数学贴近生活探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