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厚明 莫 佳
坚持调查研究,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方式,也是保证科学决策、实现正确领导的基本条件。我们党始终坚持调查研究,以此创立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理论,制定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坚定地站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时代前列。
一、调查研究是立党兴党的传家宝
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自革命战争年代就形成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并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94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设立中央调查研究局,调查研究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
革命战争期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党对世界反法西斯形势、中国社会各阶层情况、城市和乡村的关系等进行科学分析,形成《寻乌调查》《农村调查》《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对局势影响深远的著作,探索出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也使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精髓的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即将召开的党的八大作准备,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进行了一次历时两个多月的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听取34个经济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工作汇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论十大关系》报告,成为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开端。1961年,面对“大跃进”急于求成的错误和挫折,毛泽东同志要求领导干部去各地调研:周恩来到河北武安县伯延公社调研,邓小平到北京顺义进行调研,陈云到家乡青浦的小蒸进行调研……为克服当时的严峻困难,解决食堂、社队体制和农业生产问题,确定正确的调整方针,开好“七千人大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9月在北方四省一市调查研究后形成“北方谈话”,提出全党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崭新命题,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中央政策研究室组织17个联合调查组分赴15个省调查包产到户,来自安徽的调查组报告说,包产到户是“农村的曙光,中国的希望”,引起中央高度重视,最终推动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中央委派的经济贸易考察组赴香港澳门实地考察后,向中央建议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据不完全统计,从1977年7月1日到1980年6月30日,除中央领导同志出访活动外,派出的部委办代表团出访次数达360次、科教经贸代表团出访次数达472次。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发现问题、认识规律、问计于民,改革开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推进。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调研,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掀起了改革开放第二次浪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把调查研究作为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将“改进调查研究”作为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党的十九大刚闭幕,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首次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谋划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都贯穿了调查研究的科学决策过程。“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期间,我们党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先后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并开展网上征求意见,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留言100多万条,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就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
二、把调查研究作为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金钥匙
开展调查研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体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而调查研究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实践。通过调查研究,实现感性认识的优化、理性思考的凝聚、实践检验的飞跃。
作为一种政治立场来恪守。调查研究不仅是方法问题,更是党性问题。这个党性就是党的人民立场,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集中绝大多数人的意志,才能映照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可以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我们党委、政府干什么。”只有不断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才能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培塑。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集中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主体,孕育着改造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不竭源泉,是我们检验和深化认识的客观依据。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具体反映,调查研究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才能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来锻造。进行调查研究必须“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既要发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作用,又要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同时,要掌握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学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调研,如问卷调查、统计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
作为一种作风操守来养成。调查研究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和作风。作风实不实,调查研究的结果“两重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进行调查研究要有艰苦细致的作风,要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放下架子、迈开步子、走出院子、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和市场社区,亲自察看、亲身体验。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与干部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实呼声。摒弃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的官僚主义,防止“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形式主义,克服“钦差”式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现象,多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以扎实过硬的作风调查研究、破题解难。
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奋进新的赶考之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大力弘扬我们党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尤为必要和重要。面对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心怀“国之大者”,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做到深入研判、深入调查、科学决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始终赢得历史主动。
坚持人民至上谋良策。“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重视调查研究是践行我们党性质宗旨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议事决策的现实衡量。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举措,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问题导向查症结。“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做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增强问题意识,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必须着眼“深、实、细、准、效”发现问题不足、寻找差距短板、摸排漏洞隐患,不断夯实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以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焦改革发展实践中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矛盾问题,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科学分析当前社会面临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深刻揭示其成因背景,切实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
坚持群众路线求真知。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要求我们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以民为师、以民为镜、以民为秤,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调查研究的过程作为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过程,作为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深入做群众工作的过程。通过倾听群众意见、体察群众情绪、研究群众经验、汲取群众智慧,准确把握世情、党情、国情的实际和时代特点,找到发现问题的科学视角,找出符合工作实践的内在规律,形成科学正确的决策。
坚持建章立制常研议。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对本地区、本部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问题,坚持做到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采取听证会、论证会、风险评估等形式,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坚持和完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带头调查研究,形成管用可行的调研报告。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的联系点制度,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注意选择问题多、困难大、矛盾集中,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基层单位蹲点调研,在直面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服务解难。
(作者王厚明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作者莫佳系浙江嘉兴市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