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15日

挖掘乡土文化 助力乡村旅游

□ 郑振涛

《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文件指出,推动民族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发展,创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示范村。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同时,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文件指出,充分发挥黔东南州绿色生态、民族文化等独特资源优势和良好区位优势,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升级和游客市场需求,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服务功能,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山地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康养目的地。

乡土文化是生活在特定区域内人们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包含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地方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是人们的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乡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最能体现乡土文化特点。独特的自然条件、厚重的历史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也是游客感知一个乡村的最直接表现,游客需要一种真实可触摸的乡村旅游,因此,文化的融入可与乡村农事体验、乡村农耕文明展示、乡村民俗活动等一同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成为游客感受乡村、寻找乡愁记忆的一种体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乡土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村落、传统耕种方式、传统技艺等正在消失。乡村旅游存在“特色差异度弱、整体融入性差、体验感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思想认识有差距。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不深、意愿不强;乡土文化传承保护力度不够。传统文化遗失严重,传统村落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管理服务有待提升。从业人员总体素质较低,服务意识、水平与发展不相适应。乡村旅游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传承村落文化、打造乡村客栈、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起到积极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保护传统文化,挖掘传承乡土文化,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用乡村文化凝聚广大农民,重振乡村精神,增强农民群众自豪感。

一、注重遵循自然,保护乡土文化“活化石”。乡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原乡,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时代如何迁变,不管人们何时离乡、去家多远、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牵挂,乡土情结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弘扬乡村文化特色,秉承开发利用与传承保护相结合的理念,弘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化观,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进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使乡土文化以活态化的方式得到更好传承和保护,采录乡村濒危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档案,通过生活实物等记录村民生活轨迹,用地方文物来反映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地标,收集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器物,传承乡村文脉,让匠人有更广阔的天地,也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活力,培养乡村特色非遗品牌,增强文化活力,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留住乡愁;建设一批农村非遗基地、展示馆,传承弘扬各种传统技艺,包括一些手工艺、民间文学艺术、杂技艺术等,做好文化展演、展示活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传统工艺与学研“联姻”,为非遗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利用古朴灵秀的古建筑群和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体现乡村风情、彰显乡村魅力,使经济与文化、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注重“因地制宜”强化特色,打造发展核心“产业链”。乡村旅游根植于乡村,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浑然一体,它的发展生动诠释了美丽乡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内涵。根据地理环境特点和人文资源进行选择和发展,突出“乡、野、土”的乡村农家风味,构筑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把历史、人文、生态资源变成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提炼乡村本土元素,还原乡村本土的风格,将原始的乡村风景、历史的文脉、乡村的味道等保留,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共生性保护。依托人文资源禀赋,整合历史、人文、生态等资源,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农业遗迹等有形文化的保护力度,积极传承方言、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民间无形文化,让有形的留得住,无形的传得下去。突出自然山水、民族风情、田园风光、农家风俗等资源,整理出传统村落本土手工艺开发的着力点和方向,尝试建立“艺术+乡村”的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以避暑民宿、农耕文化、实景演出、拓展训练、军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体验为基础,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等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乡土文化品牌,让游客吃得健康、玩得开心。以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传统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坚持一盘棋、全域景区化,以奇特的地理资源、丰富的文化展示、愉悦的乡村环境为重点,赋予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业态,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形成长远的自我内生能力,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竞争新优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体验活动多样、设施配套完善、亲民惠客的乡村旅游品牌。

三、注重“配套优先”夯实基础,找准乡村旅游“契合点”。乡村蕴含清缓、幽静、诗意与温情,承载着亲切乡音、深挚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不老的传统。扎实推进乡村环境卫生治理,加快农村改厕、乡村道路、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标识标志系统、特色餐饮住宿等乡村旅游要素。实施“乡村旅游+文化、体育、节庆活动”等多元开发,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扶持和引导,大力发展乡村养生、避暑度假旅游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同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让游客融入民俗文化中去,推动绿色、文化、非遗等融合发展,持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保护传统村落中的历史文化遗存、历史街区和古树等,传承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传统技艺等文化生态,使传统村落原住民既有居住活动场所,又有生产生活技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加强乡村非遗传承人才建设,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根植本土文化和富有人文内涵的乡土旅游小镇、特色文化村,打造特色鲜明、要素齐备、功能完善、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力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乡土文化是传统地域文化的家园,是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乡村地域文化涵盖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开发中应对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民俗进行提炼,围绕主题恢复其应用场景,进行活态化展示,彰显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黄平县发改局)

--> 2022-06-15 1 1 黔东南日报 c190504.html 1 挖掘乡土文化 助力乡村旅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