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江县第一中学 杨世元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教育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几点认识。
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师生之间应是平等、和谐、民主、亲切的关系。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型的学习品质。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他讲的课也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受学生欢迎的课,其课堂效率也一定是高效率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那么如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呢?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两点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所谓人格魅力要求教师处处能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楷模,关心爱护学生,处事公正合理;至于专业知识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从事教学活动,同时还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此外,除了有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有广博的社会知识。这样才有可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二、多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兴趣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创设特定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推动学习进程的动力。例如,在“大气环境”一节的教学,先在屏幕上显示地球外部圈层动画图,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具备的地球圈层结构知识,引人“大气环境”的探讨,后再展示飞机在晴空万里、阳光普照的平流层中飞行,下面却是浓云密布,机场附近细雨蒙蒙的图幅,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高度的大气层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呢?从而又引入了“大气的垂直分层”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自然被调动起来了。讲“地球的运动”,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与地球运动有关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种情况可能吗?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起来了,就能愉快学习。
2.探究法。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重点是放在设计探究学习方案上,教学过程要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例如,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探究:(1)为什么长期以来,劳动人民养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2)飞机场候客大厅为什么挂着不同钟点的时钟并注明XX城市?又如,在“热力环流” 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展示“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动画,点击各个环节之后,给出:A.大气水平运动;B.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差异;C.大气垂直运动。就先让学生自学、探究后在方框中填出字母代号,表示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理解掌握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图上画箭头表示海陆之间、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最后投影山区热力环流图,并归纳几种常见的局部地区热力环流情况。
3.案例法。新课标下的教材以大量的案例引入、分析、说明地理事象,如“上海地区某日14时气温分布状况”一图,直观读出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探究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市区与郊区之间的风向关系。又如以海上石油泄漏事件,探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有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与地形条件的关系,等。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之外,还应联系身边实际,使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感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有用。例如,在学习外力作用对地球形态的影响时,笔者让学生谈谈海门的海蚀地貌特征,因许多同学去过海门,发言很热烈,课堂气氛进入高潮。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时,联系家庭买房子对房位的选择去探讨,从同学们熟悉的台风天气引入气旋和反气旋的教学等。
三、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地理研究的内容很多,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是难以掌握的。有一些东西是枯燥无味的,我们可以借助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等途径及时了解地理时事新闻,并充分运用在地理课堂中,让地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的直观优势,运用多媒体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够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展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类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一个手段,并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气氛中,引导质疑,激活思维,探求创新,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