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雷洞瑶族水族乡牙双小学 欧胜莉
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较差,阅读环境也与城市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我国大力推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培养成为农村小学阶段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加强对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养成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 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培养的意义
(一)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学生阅读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强调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调动学生阅读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经常性重复练习而获得的阅读行为,它显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规律性。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容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因此,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进行阅读。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故事导入法、情境表演法等,将学生带入阅读内容中,让学生获得更加形象的情感体验,提升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进行阅读,促进良好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为学生自主阅读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探究,借此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教育不仅是学生素质教育最基础的一环,也是对学生文化方面、思想层面的教育。
二、小学语文自主阅读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学生自觉的读书习惯。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小学生的自觉性很随意,在教师的监督下,他们都会去预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习惯。在习惯初步定型后,教师再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预习,这时学生已经尝到预习的甜头,也掌握了预习的一般方法,他们就会乐于预习。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围绕“为什么”“怎么样”这些形式设计问题,这样设计的题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通用性。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会悟出预习的规律,掌握预习的一般方法,为今后自学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农村小学生拥有课外书籍的量极为有限,如何让学生拥有足够的阅读量呢?第一,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藏书资源,由教师根据学生阅读水平和年龄特征,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借阅书籍目录表,以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相互借阅。第二,倡导学生勤俭节约,将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积攒起来买书,然后建立“班级图书角”,将图书共享。第三,发动师生献书。老师将自己孩子读过的书或教学参考资料捐给学校图书室,孩子们将自己读过的书放到班上图书角或赠送给低年级的同学,从而保证孩子们有足够数量不断更新的课外读物。
(三)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小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阅读方法体系,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弱,在进行一些材料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避免学生走向阅读的误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另一方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进行阅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式,才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加得心应手,才能促进学少年宫良好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结束语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关键在于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既获得知识又掌握读书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