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铜鼓小学 田井梅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而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跟教师的引导有关。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由此可见,教师激励性评价的运用,在课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存在感,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怎样运用好激励性评价呢?
一、激励性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
经过个人观察及教学实践探索来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学生不积极主动发言、课堂沉闷甚至是教师满堂灌等现象,而这些现象跟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调查,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或因学历或因年龄等原因,采用的评价语言比较单色、笼统,对学生没有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第一,对于那些自律性强、知识面广、有主动求知的优生,他们所渴求的已不是局限课本的知识,而是跨越课本新知,享受获得更高水平知识乐趣。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不能一概的赞美,而应选择独特的视角,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第二,占班上大多数的中等生,他们学习积极性不持久,随遇而安,不想主动去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就应该用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给予鼓励和赞美,让其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他们的创造力。第三,对于学困生不能像中等生一样一味地表扬和称赞,更不能敷衍了事,要更加用心地去发现他们身上让他们自己认可的优点,然后进行准确评价,帮助他们打消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激发努力学习的愿望。
二、激励性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激励性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但是传统的课堂评价,评价主体几乎被教师垄断,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结果也不敢质疑。而新课程理念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打破这种现状。第一,课堂上要多开展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评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开展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课堂上要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取长补短,进而达到学生之间互相促进的效果。同时,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课堂上要提倡老师和学生互相评价。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非常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更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如果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能互相交换角色,那就会促使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应该要多样化,不应该局限于语言评价,还可适当地采用实物奖励的方式。当然,也可以运用体态语评价,如给学生一个鼓励的坚定的眼神、对学生满意的点头,也可以给学生一个鼓励的微笑、竖起大拇指、发起热烈的掌声及各种丰富的表情等,这些都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异彩纷呈。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要做到因人而异、主体要呈现多元化、方式要多样化。当然,教师更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给不同的学生创造机会展现自己,及时作出有效的激励性课堂评价,这样才能做到准确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才能营造一个乐学活学的课堂,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