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江县谷硐中心幼儿园 田 凤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话深刻说明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幼儿最好的体现,更是将来成为国之栋梁的必备基础。作为从事幼儿教师,怎样从幼儿园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因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谈一谈自己的经验看法。
一、利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幼儿园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幼儿孩子们通过模仿各种角色体验着成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帮助幼儿一起建立公正平等的规则,并要求每一个幼儿都要遵守游戏规则。例如,在下午的区角游戏“乐乐超市”中,孩子们都喜欢当“收银员”。游戏刚开始,杨某、唐某、石某都挤在“超市”里,争着吵着要当“收银员”,当看到笔者走过去,他们都抢着说:“老师,是我先来的。”笔者就马上问他们:“收银员的工作是收钱,如果超市里一个顾客也没有,那么多的收银员站着干什么呢?有顾客来买东西,才需要收银员来收钱,对不对呀?”孩子们都不说话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杨某想了想说:“老师,那我先当顾客吧,我也挺喜欢买东西的。”笔者微笑着摸着她的头说:“杨某真乖,下次就轮到你当收银员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都互换了角色,玩得很开心。在后来的游戏中,再也没有很多幼儿争抢同一个角色,大家轮换着进行游戏。例如,有很多的户外游戏也可以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如《警察与小偷》《猫捉老鼠》等,各种规则贯穿整个游戏中,幼儿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很好地遵守了游戏规则。这样持之以恒,反复练习,最终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利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会分享的良好行为习惯
现在的农村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加上爷爷奶奶们的过度溺爱,导致他们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要什么依什么,只要孩子不哭就行。所以导致到幼儿园里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喜欢的东西全给自己留着,自己玩腻的东西也不让别人玩,牢牢护住自己的东西,因此孩子间总会发生争抢。当到孩子们刚上小班的时候,笔者就有意识地经常跟他们讲一些学会分享的小故事,如《钉子汤的故事》和《孔融让梨》等,通过灌输互惠、有序等原则,让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例如,在下午的区角游戏“娃娃家”中,笔者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如今天我请客)让幼儿学会掌握适当的礼仪和分享技能。这些潜移默化有目的地引导,让幼儿逐渐明白别人到你家做客,你要准备最好的东西和别人分享,看到别人快乐你会更快乐。例如,笔者把幼儿围坐在一起,把玩具放在中间让他们一起搭玩具,并且学说短句:“我和你一起玩好吗?”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
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该怎样帮助孩子提高合作能力呢?在平常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游戏来积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尝试给幼儿分组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幼儿可以自由分组,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是合作的开始,接下来他们开始分工,共同创造完成老师的任务。
笔者经常玩的相互合作游戏如接力赛(玩法: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几组,每组排头幼儿手持接力棒绕圈跑,跑到终点将接力棒递给第二个幼儿,以此类推,先到终点为胜)、两人三足的游戏(玩法:每组两人自由组合,每组幼儿腰间夹一个皮球前进,绕过前方的障碍物——椅子回到起点)。这些游戏给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提供了展台,让他们明白必须用心合作才能赢得比赛,也就促使幼儿参与游戏,通过这些让他们体验与人合作游戏的快乐,让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要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应急于求成,需要持之以恒。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注意在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教师及时加以引导,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