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18日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故事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珺 杨玲 李林果

童年似乎永远在渴望奇幻的故事,这是人类成长之路上的一个谜。

也许来自每个夜晚长辈的哄睡,也许是无意间翻开的一本图画书;也许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分享,与零食游戏带给我们的即时满足不同, 那些故事以开天辟地般的力量唤醒我们,给予蒙昧天真的孩童最初的心智启蒙,终生难忘的精神滋养,更是一段想象力恣意驰骋的奇妙成长。

本期事大民捕将带读者朋友一起走近,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故事。

60后70后 :

文化资源稀缺 民间故事精彩

“外婆,外婆,你在吃什么?”

“外婆,在吃炒黄豆。你吃不吃。”“老变婆”一边嚼得咔咔响一边回答,姐姐说不饿,就慢慢睡着了……

“后来呢?后来呢?”每次说到这里,妈妈就放轻声音,哄着我们睡觉。我和姐姐心里怕怕的,却还是止不住好奇心要追问故事后面的情节,但妈妈总在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吊着我们。

说起童年时追过的故事,60后、70后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支配童年恐惧的“老变婆”。“老变婆”,是我们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传说中的一种鬼怪,长相丑陋,身披长毛,故事中常常变成外婆到两姐弟家去,哄骗孩子,吃掉其中一个小孩,最终被聪明的小孩识破,而被村民打死。“‘老变婆’是我们童年恐惧的来源,每次不听话的时候,家长就拿‘老变婆’来吓我们。” 六七十年代人的回忆里,从故事里走出来的‘老变婆’已是家长们管控孩子的恐吓利器,饭吃不干净,让“老变婆”来抓;不孝顺老人,不尊敬长辈,“老变婆”会来抓;乱毁坏农作物,树木,“老变婆”也会来惩罚小孩子……

除了“老变婆”这样的恐怖故事,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远古的神话传说也丰富着60后、70后的童年,让孩子积淀文史素养、了解传统文化,滋养出快乐有趣的童年。

“外婆很严肃,但我们还是很喜欢缠着她让她给我们讲女‘锅’补天的故事,百听不厌。”

70后陈女士想起外婆给她讲的故事,就忍俊不禁地笑了。“古代有两个大神仙打架,其中一个输了,一头撞上支撑天空的柱子——不周山,幸亏有心善的女‘锅’娘娘,她心疼她创造的人类,采来五色石,把天给补上了。”有一年老师让大家讲故事,她自信满满地上台讲了“女‘锅’补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故事讲完,老师先夸她讲得不错,“但有一点需要纠正,是女娲补天,不是女锅。”当时觉得丢人极了,现在想来,那种年代,能认得一些字的外婆,能绘声绘色给她们讲“女锅”娘娘的故事已是很了不起的。

“嗒嘀嗒,嗒嘀嗒,嗒嗒——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经典儿童节目——小喇叭,也是许多60后、70后童年获得故事的重要渠道。不少人现在还能回忆起,童年时守在收音机旁,等待“小喇叭”里“故事爷爷”孙敬修讲故事的情景。

在那个连动画片都非常非常少的年代,守着收音机,等着“小喇叭”追故事,西游记、宝葫芦的秘密、神笔马良等一连串天马行空的故事,使孩子们学会分辨真善美和丑与恶,让孩子进入了一个七彩缤纷的梦幻世界。

“我们的童年,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在山区,获得图书的渠道也很窄,露天电影也是我们获得故事的重要渠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看电影是件隆重的事。电影院只在大城市有,边远地区看电影,机器全靠放映员人挑肩扛,露天放映。

那个时候电影少,几部片子反复放映,很多台词成为 经典。“851851,我是延安我是延安……”“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些台词来自《英雄儿女》,这是曾经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英雄故事。

《永生的战士》《铁道游击队》《无名英雄》……那时候,电影也成为传播故事的媒介,一个个英雄主义的故事寄托了几代人的英雄情结,勾起了无数人的英雄梦。

80后90后:

童话故事受捧 童年读物丰富

相比于60后、70后略显单调的故事获取渠道,80后、90后除了继续从老人们口中听来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外,还迎来一个相对开放的文学时代,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外国童话、中国神话、寓言故事、名人传记……各种内容,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一头会说话的老黄牛,温柔贤惠的织女,憨厚朴实的牛郎,在天河架起鹊桥的喜鹊,一个个画面在脑海中回荡。”在80后马女士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夏天,她最喜欢坐在院子里,听着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我还会偷偷跑到葡萄藤下,看看牛郎织女有没有来相会。”

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玩具,但是那时候的孩子很快乐。从老人口中听到故事,丰富了整个童年。

“安徒生童话,就是我童年最好的礼物,那些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的童年故事,全都来自于它。”在90后毛女士心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皇帝的新衣》……这些无数人难忘的童年经典故事,陪伴和丰富了她的整个童年,还让她学到了很多道理。

童话充满了美好的寄托,可以让小朋友们保持幻想,保持童真,勇敢前行。所以在80后、90后大部分女孩的童年记忆中,《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西方童话故事,成了小时候最喜欢的课后、睡前读物,也成为儿时最主要的故事来源。

除了西方童话故事,80后、90后的童年故事,还包含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也有少儿益智故事,比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 也有儿时的经典动画故事,如小蝌蚪找妈妈、葫芦兄弟;还有深受小男孩喜欢的连环画故事等,内容丰富,画风活泼可爱。

“80后、90后应该都看过连环画吧?”32岁的吴先生幼时痴迷收集连环画,“我把零花钱攒起来买连环画,书里的情节引人入胜,绘画更是精美。”时至今日,吴先生仍清晰记得自己嚼着牛皮糖,坐在家门口看画册的场景。

在90后的世界里,“小人书”早已升级成了图文并茂的彩色画册,每页可以放多张图文,增加了阅读的连贯感。

“金刚葫芦娃、舒克和贝塔、淘气包马小跳、哈利波特……都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翻来覆去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但永远看不腻。”对于吴先生来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偷看连环画的时光早已远去,但那颗童心却依然没变。

00后10后:

绘本故事受宠 获取方式多样

现在的孩子,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有数不清的玩具,有看不完的图书,不过,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们的书架,会发现很多国外绘本故事。两三岁的小娃娃,对迪士尼的人物如数家珍,米奇、艾莎公主、汽车总动员等等。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00后、10后的孩子,接触阅读的年龄越来越早,有的父母在孩子还没出生时就开始放童话故事进行胎教。很长一段时间,国外绘本占领了一席之地,近几年来,国内市场也涌现了一大批好的绘本故事。

“抖音经常会推送一些儿童读物给我,《爱哭也没关系》《害羞也没关系》这一系列读书,能增强孩子自信心。”家长胡女士认为,现在市面上大多儿童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还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而且,阅读形式多样。

同样的故事,有拼音版本,图画版本,英文版本,不仅如此,电视动画形式和播放模式也比较普遍。“小时候,每天都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大一点后都是用播放器放给孩子听,孩子也比较喜欢。”

《我的情绪小怪兽》《石头小猪》《肚子里的闹钟》《小熊不刷牙》……绘本是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形式,家长们也逐渐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营造温馨的环境,给他们读文字,和他们一起看图讲故事。

一位当了小学生家长的妈妈也感慨,再美好的计划都跨不过上学这道坎儿。在孩子上学之前,这位妈妈一直坚持给孩子读各种故事,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是,自打一上学,孩子阅读的时间被一点点地挤掉了,“又要完成学校的作业,又要保证孩子睡眠,只能有所取舍。”不过,好在现在的传播方式多样,获取途径也越来越广。除了看书,还能通过看动画片来丰富知识,《熊出没》《喜羊羊和灰太狼》就是国产动画中的代表,受到众多小朋友喜爱。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坐在院子里听老人讲故事。有了自己的小孩后,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又讲给孩子们听。当然,经典不应该被遗忘,这些故事口口相传、历经时间洗礼依旧成为经典。

相比于国外的绘本,市面上也有“经典老故事”重现,这些故事用浅显易懂的白话,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充满童趣和奇幻色彩的世界,让咱们现在中国的孩子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的民俗和奇妙。

“故事跌宕起伏,情节精彩,不要说孩子,就连大人读起来也欲罢不能。其中很多故事是我们小时候听到的神话,比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现在配上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看起更加有趣。”在国贸西西弗书店,潘女士和孩子一坐就是一下午。这些承载着一辈辈人共同记忆的老故事,给孩子的不仅是故事,还是一种阅读传统,更是一种文化认同。

不论是西方童话故事又或是东方神话故事,还是连环画故事,还是绘本图书,在孩子成长的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少儿认知世界的启蒙线索,同时也是塑造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 2022-06-18 1 1 黔东南日报 c190743.html 1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