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宰便中学 秦江明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无数优秀诗歌,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吸引、迷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朵最炫彩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中国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现代诗歌一边吸收着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一边受到西方诗歌的影响,形成自身独特的魅力。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中国经典文化,对于诗歌的学习更不容忽视。
有了对现代诗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的初步了解,有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坚实指导,有了用集体备课成果的优势,笔者挑选了初中课本里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荷叶母亲》、何其芳的《秋天》这三首典型的现代诗进行分析。从这个角度而论,可见编者非常重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重视现代诗歌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与品中领略诗歌的意境,在说与悟中体验诗歌的美。
通过以上不成熟的反思,笔者将话题引入到初中现代诗歌如何教学的这个话题上来,一是愚见,二是向大家学习。
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这可能就是现行(人教版)初中教材将大量诗词引入的原因吧。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可以说诗歌的教学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就目前的现代诗歌教学情况而言,不是很理想。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诗歌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较大,和学生的接受倾向相去也较远。正因为这样,部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还很保守陈旧,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的效果。小的来说,单纯的讲解、词句技法的纠结,屏蔽错失掉一些脍炙人口佳作原有的光彩和韵味;大的来谈,就造成了学生人文精神、审美能力、语言表现力的缺失。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探究现代诗歌教学模式,遵循语文课程要求,全力打造高效诗歌教学模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诗歌教学部分让学生有所得,实实在在受到高尚情操与文学素养的熏陶,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个体独特的鉴赏经验,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下面是笔者对现代诗歌教学方法尝试后,得到的一点感想。
一、诵读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文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诵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可分三步走:
1.初读,读准字音、节奏,捕捉诗歌基本内容
字音方面要求学生字正腔圆,准确有力;节奏和韵律方面应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表达需要,运用恰当的重音和停顿。初读的过程并不只是粗略地去读,要提醒学生有意识初步感知内容去捕捉诗歌基本意象。
2.品读,品析语言,体悟意象,读出情感
品读除了初读作为基础外,应该还依附在语言的品析上,而这个需要落实到相关的字句里。当一个又一个好字美句被挑选出来并加以分析后,就由“品”深入到了“悟”,意境逐渐轮廓分明,情感慢慢萌芽生长,又实践于“读”就应该是更有效的形式。
3.再读,巩固,背诵升华
指导朗读,体会诗歌美感,诵读成背,由体验到领悟再到审美与发现的熏陶培养。当然,朗读诗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不断去尝试与创新。
二、搭设支架
诗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这一规律决定了诗歌必然具有意境。对诗歌的学习,关键是怎样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说:“词以意境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由名句。”可想而知,诗也是如此。对于诗歌的意境,重在如何去发现,用一种高效的方式去发现。
支架式教学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指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例如,《秋天》支架设计。景物——场景——名字——疑问——说——读。(此种模式仅供参考,诗歌意境的不同会决定支架搭设的不同,教学者可灵活机动去创设。)
三、学写诗歌,读写结合
“模拟仿写”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既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充分感悟现代诗语言的奥妙,进而与诗歌的情感再次发生碰撞,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力也可水到渠成得到相应培养。读写结合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应该多去尝试,也就是所谓的实践提高。按照课堂教学构架,这个环节要放在课后来练笔,按照“例文”特点,学生用课上习得的方法来完成。
现代诗歌的教学不拘于形式,应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于诵读的训练,支架合理的构想,读写结合;尽可能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