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凯棠民族希望中学 彭泽焯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新知,形成学习能力的主阵地,是老师实践教学理念、展示教学技能的平台。课堂有效性是指教师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能获取一定收获。教学有效与否关系到教学的成败,《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改革教学模式应当结合时代热点,将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与学生产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就很有必要。
一、实施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教”, 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这种以灌输式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较多, 而且教学效果也不明显。有时甚至出现教师在卖力地叫,学生却在台下打瞌睡等状况。这都是教学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参与度不高的体现。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问题化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问题本身就具有引发思考、启人心智的作用。因此,将教学和问题有机结合可以切合初中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热情,而当学生带着好奇和热情聆听数学课堂讲解时,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度会得到自然而然的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的问题是开放的,给出的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也不断地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生动性
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对于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初中课内知识是有限的,更加注重理论,如果教师不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大的限制,而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有效避免这个问题。信息技术不仅有知识范围广泛的优势,同时还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的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图片和影音等方式,将课本的知识生动表现出来,将文字通过信息技术转化为听觉和视觉,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
在互联网大数据中有着众多的维度,只要合理利用,便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观看道德与法治课,可以与名家零距离接触,使得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课也是生动有趣的,道德与法治课也是直观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尊重学生主体性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自说自话、自我表演、自我陶醉,学生懂不懂,听不听根本无从知晓。现在很多课堂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把答案告诉了学生,学生探究性学习就无从谈起。新课改倡导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发散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为了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为凸显自身价值,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探究教学内容,优化课堂设计。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取课本知识,还要帮助学生累积生活技能,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建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课前还应认真备课,将课本上的知识生动化,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思想,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到知识。
教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机械式、记忆式的授课,教师应当认真备课,使得课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当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使得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答案,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