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张燕 邹燕)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丹寨县将非遗项目融入课堂改革、课后服务、体艺实践中,让非遗“活”起来,孩子“乐”起来,激发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近日,笔者在丹寨县兴仁镇野鸭塘小学看到,孩子们每天下午都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非遗项目进行学习,学校定期邀请县内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送学上门活动。
五彩线、绣花针、花棉布……在刺绣课外班,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专注地学习刺绣,刺绣非遗传承人为孩子们亲身讲授、手把手教学。描绘图案、穿针引线,学生们兴致高涨,捏绣花针的方式有模有样。
“今天我跟老师学习了平绣,一开始感觉很难,后来我 感觉很有趣,很简单。刺绣是我们苗族的文化,我要好好学习,把它传承下来。”学生李玉凤 一边说,一边认真地练习着。
除此之外,学校还将锦鸡舞、吹木叶等非遗项目纳入“双减”课程,孩子们踊跃参与,认真学习舞蹈动作和吹奏要领,歌声、笑声,声声相伴。
“非遗文化引进校园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愉悦身心,排解他们的学习压力,又能够传承非遗文化,长大以后,或许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谋生技能。”野鸭塘小学校长雷文明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