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第二民族中学 唐聪慧
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大大增加古诗文阅读的篇章数,这一变革体现了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要求的提高。古诗词的语言精简,但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初中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有限,鉴赏古诗词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仅停留在对一首诗的字面解读上,那么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仅仅是这一首诗而已,不能很好地积累、感悟诗歌,很难提高诗歌的鉴赏品味,古诗的教学目标也就不能很好落实,如果在古诗词教学中,能衍生出多首诗歌的群文(群诗)阅读教学,不仅会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也能开阔学生鉴赏诗词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把群文阅读教学和古诗词教学进行结合,不仅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的新要求,也拓展了诗歌教学的形式,
一、辨析意象异同,迁移情感表意
在讲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古代诗歌四首》时,教师让学生在对每一首诗理解的基础上,寻找这几首诗词的异同点,很快学生就找到了作者不同、时代不同、声律不同等特点。但在分析了意象不同时,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诗歌实则殊途同归的一种手法,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如此,这几首诗从功用上讲也是具有可整合内容的。如曹操的 《观沧海》以乐府诗的形式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是借元曲以表达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明月”的意象,带出文人之间互相唱和的惺惺相惜的同理之心;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则是诗人自我安慰和自我情绪的调和。这四首诗就如同长在同一棵大树上的叶子,同根而生。“一叶知秋”,学生理解了不同的诗歌所表达情感的方式大相径庭。古代诗歌就是通过不同的诗歌形式,表达出诗人所要抒发的不同情怀。同类诗词的对比辨析中,学生更完整地理解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价值的同时,也更深入地窥见了不同诗人或豪迈或惆怅的丰盈的精神世界。
二、围绕诗词角度,优化群文组合
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对象是同一议题下的作品组合,教师必须关注群文组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一方面要明确群文间的潜在联系,或相同相近,或主题、风格迥异;另一方面则要不断补充、强化群文组合规则,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组合规律与要求。
群文规律化组合,即从诗词格律出发,对诗词篇目进行组合,通过词牌、诗作的比较,总结发现格律规律。一方面可选用相同格律的作品,如杜甫的《春望》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为五言律诗,且皆对仗精巧(两诗前三联均对仗),教师可由此让学生总结五言律诗的特点。再如,以“卜算子”词牌为标签,统编教材选取多篇这一词牌的经典作品,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名句表达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暗喻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的意志。两首词的尾句均为点睛之笔,格律要求也相似,学生可以从中理解词牌之内涵。
三、聚焦教学维度,创设保障环境
群文阅读并无定法,语文教师要始终围绕学生需求去设计,营造群文阅读环境,不断激发学生潜能与兴趣,主动参与,提升阅读素养。
一方面,教师要将话语权还给学生,适度隐退,鼓励学生参与群文议题的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见解,教师切不可粗暴否定,而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对于存疑处,可借助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形成共识。另一方面,教师要适应多重身份,如临场主持,对于学生在诗词群文阅读中遇到的障碍要积极反映,给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参考路径,将思考空间、交流空间彻底交给学生。再则,教师要创设问题环境,让学生始终处于求知欲较为旺盛的状态中,尤其是对诗词主题、创作手法等进行分析,对诗词名句展开鉴赏时,问题的征集与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例如,在赠别诗群文阅读时,教师可将李白《渡荆门送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纳入主题,并征集问题作为群文阅读的“药引子”。所提问题既要体现不同诗词作品间的内在联系,又要抓住文本间的异同,对学生思维的拓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以下三个问题:1.同为赠别诗,两首诗的送别主客体是否相同?2.两首诗中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有何异同?3.如果你与朋友告别,会选择哪首诗作为赠言呢?为什么?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诗体本身上升到主题情感,上升到思维视野与审美情趣的培养,完成了对学生诗词群文阅读的良性引导。
四、创设对话环境,引导互动交流
因诗词学习难度等因素,群文阅读要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不是要做“讲师”,而是要做“学伴”,要就相关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探讨,要鼓励学生就既定诗词群文阅读畅所欲言、开放讨论,教师既要学会择机给出肯定性评价,又要量度引导,更要善于发现诗词群文阅读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新见解、新技巧,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经验库、资源平台的同时,营造出融洽、和谐的阅读氛围,如此更利于学生阅读思路拓展。
总之,古诗的群文阅读教学不仅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引领作用,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学习古诗词走向“类化”学习,进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方法和习惯,开阔了学生鉴赏诗词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