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城关第五小学 朱俪芸
在小学阶段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帮助小学生逐步改掉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小学各学科教师而言,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可以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价值,并且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路径,以此来更好地契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
一、强化学生对情感认知和道德理解
要想切实提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效果,就必须确定养成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根据真实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情感道德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并且将情感教育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工作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同时也能够强化道德情感教育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具备一定教育意义的短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观看兴趣。或者是组织形式多样的辩论比赛,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进行辩论,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能够对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产生直观的认知,进而更好地参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赏识教育模式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学生长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在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工作时,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对学生的正确行为予以充分肯定与表扬,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另外,在开展赏识教育评价工作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挖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切忌过分挑剔,而是以激励与赞扬为主,从而有效避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挫伤,进而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这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极为不利的。教师所开展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工作,要将赏识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及时予以夸张,并且在全班范围内树立起榜样,要求其他学生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加强对自身行为习惯的约束。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跑步这项运动,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参加跑步运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意识品质。教师便可以将这个学生树立为榜样,号召全体学生向他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三、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要经历模仿——依从——遵从——服从这些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具备极强的模仿能力,再加上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较长,因此学生经常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行为习惯对学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日常教学工作时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实现更好成长与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课堂授课工作时,还需要将养成教育融入其中,切实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性。例如,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教师在看到了丢在地面上的垃圾时要及时捡起来,用自身的实际行为让学生认识到乱扔垃圾是不对的,并且在学生面前也树立起了讲卫生的正确典范,学生在看到垃圾之后也会自觉地将其丢到垃圾桶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了正确的行为习惯。
四、构建起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
可以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本身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强化与巩固,才能够确保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结合教师自身的实践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问题,即在短时间内的确是形成了正确的行为习惯,但是无法持续太久,时间一长就会遗忘。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自觉性与意识力,从而致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变得半途而废。因此,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学生进行及时提醒与监督,并且经常坚持不懈地强化与督促之后,学生就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置文明监督员的岗位,其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对于出现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予以纠正,最终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切实的监督机制保障。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具备显著的可塑性特点,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加强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路径,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为推动小学生实现更好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