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21日

论农村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 从江县停洞镇摆下教学点 陈家付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并且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让学生有兴趣地阅读

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的教学点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家长也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这些因素制约着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课外阅读,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从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二、要有正确方法指引学生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一是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在课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默读、速读、品读、浏览、背诵等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一味逐句逐段地读,会让学生产生阅读疲劳,可能会厌倦阅读。好的阅读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课外阅读时可以运用课上学习的方法,日积月累,养成习惯,每天都抽出时间阅读,保持连续性,形成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二是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做到手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读书时能够批、注、圈、点,摘取有用信息,为写作积累素材。还要让学生学会回读,文章不厌百回读,每个年龄段对文本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回读时更能体会文本的内容,形成新的感悟。三是阅读时间的掌握。 阅读的时间取决于学生能够承受的阅读量,教师和家长应依照学生的阅读能力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不能为了追求阅读量大而增加孩子的烦恼,这样就违背了阅读的本来目的。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调动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一读一写一得”,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在收获中体验阅读的乐趣。农村初小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从改正不良的读书习惯做起,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扩展。除了搞好课内阅读之外,课外阅读也要加强,自己要有主动阅读的好习惯。有自己的阅读计划,读书时要心无旁骛,面前放上字典和笔记本,将书中的知识要点、好的词语、优美的语段尤其是经典著作中的名段名句摘抄到笔记本上并附上自己的读书心得,会做圈点、批注。二是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和竞争习惯。良好的创新习惯要求语文学习中不应老是停留在听老师讲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解决学习上的新问题,在解答问题的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向书本和老师挑战,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敢于创新。三是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摘录文中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如果当时没有记录的一定要及时补上,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和事例随时记下。时间一久,就会收到积土成山的效果。在做摘录的同时,指导学生抒写感悟体会,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赏析,养成写心得的习惯。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阅读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农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 2022-06-21 1 1 黔东南日报 c190923.html 1 论农村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