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旧州镇中心小学 达晓菲
语文教学中的大部分素材往往是来源于课文文本,这些文本素材相当于阅读篇章,在每一篇的阅读文本中,往往都蕴含了一定的价值观念与认知。这些相关的精神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养成和培养。同时相关的选文素材中也有不少涉及经典著作。经典的存在是帮助学生去理解文学价值和文学寓意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文学涵养与文学素质,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与认同感。同时经典中往往涵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引导学生去诵读经典,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与效率,也能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主体责任与意识,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
一、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诵读经典理解经典著作,可以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给予学生一定的激励作用。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在教师的评价基础上更加明确自己要提升的地方,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通过教师的赞扬与评价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经典著作的阅读,去理解经典著作内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基础性认知,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实践能力,保证整体教学质量。例如,在短诗三首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去调动学生阅读《繁星》的三首小诗。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到小诗的基础特质,明确其中蕴含的童真自然美。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语文学科相关文本素材的文学特性,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去展开语文创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繁星》《春水》的小诗进行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表现给予多元性的评价,使学生在教师的赞美中能够更好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愿意通过诵读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与能力。
二、诵读国学经典,拓展学生学习思路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小学阶段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展开教学活动。学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去认知了解一个事物的主要动力,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比较良好的兴趣度,才能更加全面地去探究和分析一个事物的内在特征。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理解经典阅读经典,了解经典的价值观念,进而深化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认识。而要引导学生去培养有效的国学经典诵读兴趣,这需要合理地设置相关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探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的内容去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践,使学生能够获得比较具有科学性的教学启发,提高学生对经典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故事二则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合理利用这两课的教学文本,引导学生去诵读相关的经典著作。《扁鹊见蔡桓公》《纪昌学箭》,这两篇文章本身是具有一定历史底蕴传承到现在的文本素材。其中蕴含的处世哲学以及相关道理认知,对学生都能产生比较积极的正向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去明确一些道理,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判断,为今后做出正向的选择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这两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去诵读文章内容,了解其中所传达出来的具体道理。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去诵读经典,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贴切地了解语文学科的内在特征,更加明确地掌握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与美感。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诵读经典,通过恰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科学的评价手段下不断地去诵读经典参与实践,保证争取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