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欧阳章杰)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绣文化资源,近年来,在省科学技术厅的支持下,剑河县科技服务中心积极探寻有效方案,尝试通过“企业+社区+绣娘”的方式,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近日,“剑河县苗绣保护传承、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刺绣培训班分别在该县思源社区、幸福社区举行,共78名妇女参加此次培训。培训现场,来自贵州绣之魂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的三名讲师分别就刺绣技艺、刺绣图案、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并通过手把手教学指导的方式,让在场的学员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苗族刺绣的各种“窍门”。
“这里的很多学员本身就是苗族,他们都有多年的刺绣经验,因此我们主要还是教他们怎么绣当下市场表现较好的、创新设计的图案,以便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指导刺绣技艺的讲师刘光美表示,针对没有刺绣功底的少数学员,他们也会手把手地指导其学习,指导掌握技艺为止。
据思源社区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介绍,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部分妇女由于照顾家庭不能外出务工,同时由于文化程度低,缺少技术,就业较为困难。而民族手工刺绣具有技术门槛低、投资成本小、风险性低、生产方式灵活的特点,非常适合妇女增收就业。
通过邀请当地苗绣产业优质企业参与,企业在易地扶贫搬迁妇女中培养一批优秀绣娘,采用订单模式,以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年人均增收可达1000元,从而促进搬迁群众顾家、传艺、就业“三不误”的同时,让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传承。
下一步,剑河县也将在持续开展苗绣传承培训班的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开发精品、珍品、高级别苗绣产品,通过各种宣传、展示、推广苗绣产品。并通过寻找产业特色亮点,找准技术与产业发展难题,为剑河县苗绣的技术技艺更新、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