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22日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融入课堂的思考

○ 榕江县塔石瑶族水族乡中心校 吴春艳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素材简单化的问题情境、思维定势的问题情境、忽视学生的认知心理、缺少层次性的问题情境。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求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思维,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素质。

一、研究的目的

1. 关注教师的教

课堂提问为学生的学做准备,教师设计问题是数学课堂活动的重要一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培养和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玩、争强好胜。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若不考虑这一点,学生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

二、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

情境中的问题是具有新颖性,适应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学生会成为数学思维的对象。上课时巧妙设计一些悬念,则可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2.可为教材修订提供材料

教材的编写要回归现实生活,数学的问题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情境设计的每个章节、每节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情境是否有效,这为教材编写提供改进的素材。

三、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的几种问题

1.素材过于简单化的问题情境

例如,“打折”教学片段,教师向学生提问:“我穿的这件衣服漂亮吗?”学生齐声回答说:“漂亮!”教师接着说:“对于老师穿的这件衣服,你们想表达什么?”第一个学生问老师衣服在哪里买,第二个学生问老师衣服买多少钱,第三个学生问老师衣服的产地和牌子。情境问题的引入设计,教师不加思考地把生活中一个简单的问题插入课堂,学生很难从情境发现有关价钱的问题。

2.忽视学生认知心理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老师先教学生读,再叫学生书写,老师直接说1比2小,2比3小,然而数是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物体的多少可以用1表示,应该先用粉笔来摆一摆,老师拿一根粉笔,让学生也拿一根粉笔,表示自然数1,这种教学应该更理解数的多少。

3.忽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提问: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这个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思维的定势,学生就会局限于完全相同。关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看似很完美,而且整个推导过程无思考性,又禁锢学生的思维。推导仅仅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也许有些学生会问:为什么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呢?可见有些学生无法理解。

四、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措施

1.注重贴近数学情境现实

例如,在六年级学习正负数时,教师通常举例温度的零上与零下、高于海平面与低于海平面的问题,正负数原本是抽象出的概念和性质,学生从具体的例子出发,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并逐步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从生活常识进行归纳总结。

2.注重问题情境的操作性

例如,同学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后,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可以动手操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两个大小、形状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是知道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习过程。

3.增强问题情境的开放性

例如,现在有四个小正方体的魔方,应该如何包装,有几种包装方式?(重叠部分忽略不计)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请同学们试一试。若有8个小正方体魔方(重叠部分忽略不计),又有哪几种包装方式更省包装纸?

总而言之,各门学科的教育理念均服从于总的教育目标,并为完成总体教育目标服务,但是数学教育必须服从总目标;数学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着数学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确定数学教育目标,从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教师设问、学生提问和组织讨论进行分析问题情景创设的有效性,课堂研究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度。

--> 2022-06-22 1 1 黔东南日报 c191051.html 1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融入课堂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