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唐沁) 近年来,黄平县平溪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探索推进“稻鱼+食用菌轮作”模式,在每年10月份栽种木耳菌棒,5月份种植水稻,进行错时轮作。木耳采摘后的废菌棒化为有机肥料,改善土壤,为种稻增加肥力,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据悉,目前稻鱼+食用菌轮作基地的10余名务工人员,大都是村里的村民,木耳到了大面积采摘期,人员还要增加一倍以上。
“稻鱼+食用菌轮作是一种互利共生的模式。鱼在水中游动时可以疏松土壤,让田水流动起来,这就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氧气,鱼的粪便也是天然有机的肥料,9月底收水稻和鱼,把水排干,放食用菌菌棒,既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又增加了产出率 。” 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杰向笔者介绍道。
每亩稻田可种植黑木耳10000棒,每个菌棒能够产黑木耳干品2两,亩产收入在5万左右。利用每年10月至来年4月单季晚稻收割后的农田闲置时间,种植一季黑木耳,黑木耳采摘结束后,废菌棒还可作为有机肥还田,增加肥力,一举多得。
据悉,该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大户”的模式,坚持把支部建在坝区上,把党员作用发挥在坝区上,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将这一模式广泛推广,实现“一田多收”,生态与经济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