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下江镇中心小学 韩宏星
小学六年级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终点,是进入中学的前夕。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审题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难教的环节,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本文主要论述了学生审题错误原因,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策略,并思考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数学审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失分率最高的题目,也是教师最难教学的内容之一。所以提高六年级学生解题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关键。只有培养学生通过细心、认真观察,抓住关键的信息,方能认识问题的本质,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因此,要减少错误解题现象的发生,就必须讲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六年级学生审题错误的原因分析
审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粗心大意。 没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在拿到题后往往马上下笔,拿题目里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乱算一通,不仔细地读题,没有分析题意,解题存在着盲目性。二是解题习惯。到了小学后期阶段,学生已经接触的题目较多,特别在专题练习时往往会出现一种类型题目反复训练的情况,使得学生对解题形成了“解题定势”, 放松警惕 ,导致错误解题。三是心慌意乱。在解决问题中,看到题目数据较大,篇幅较长,很多学生就觉得眼前一片迷茫,心慌意乱,找不到有效信息,抓不住关键词句,就无从下手。四是概念模糊不清。现在的教材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表面上学生是理解了,但实际上概念不清导致审题偏差的现象,导致发生解题错误。
二、提高六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1.培养不漏或不掉字的读题习惯
不认真读题现象的出现,往往与学生读题时缺乏细心、耐心有密切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在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习惯放在首位。对学生细致认真习惯的培养不仅要在数学学习中培养,更应贯穿于学生的方方面面,把它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学生不漏、不掉字的读题习惯,有利于学生理解题目所讲的意思,在弄懂题目意思的基础上去解决问题,那就容易多了。
2.培养学生用自己通俗的语言复述题意的习惯
复习题目的习惯培养非常重要,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题意,并利用再造想象,把题目内容鲜明化,用自己的理解语言复述出来,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边读边圈画出有效信息的习惯
圈画,是为了找出有效信息、弄清关系。在读第二遍的过程中,边读边找出关键词句,在关键句中圈画出关键词和关键字,可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表示关键的字、词、句,如关键条件划“=”、所求问题划“ ?”,关键字、词用“——”等都可以。明确题中哪些是已知条件,有几个;哪些是问题,有几个,还应该注意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哪些……”,以帮助思考。根据数量关系分析能够正确的列式计算。
4.培养学生学会理解常用数学概念的能力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握基础知识的前提,是提高审题能力的关键。只有对概念理解得深透,才能在解题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审题才能到位。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积极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理解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改变死记硬背的方法。同时,对那些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概念混淆现象,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对比性学习,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一方面应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应增加对比性练习,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突破思维定势。让学生真正感悟、理解概念的本质才可能灵活运用,拥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的教学,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审题能力的提高。
总之,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有一个训练、积累、反思、运用、巩固的过程。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体,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课本问题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审题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平时反复练习和教师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六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提醒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审题,做好标注、技巧及方法分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