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凯棠民族希望中学 郑娇艳
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和心理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可以说这一时间段不但是学生的身体长成时期,也正是学生的性格成熟期,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树立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师应当因势利导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也就是课堂气氛和情调,它会给学生一种强烈的情绪,它是一种感情的熏陶,也是一种主题的引导,积极的氛围能刺激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发扬民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践经验证明,无论上什么课,也无论这节课怎样进行,有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氛围都是客观存在的。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
二、采取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是否有效,不但要看老师教的如何,还要看学生学得如何。互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法,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一名老师要想不断地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学会及时、合适地和学生搞好互动。教师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坚持以生为本,课堂上侧重于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双向互动与交流,促使学生展开合作研究。
教师应当抛弃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及时合理地组织互动,使得课堂引人入胜。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及时理解、把握新课标精神,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教师应当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用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姿态、一句暖心的话语,都可以将学生带入课堂,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真诚,如“请你大胆说出你的想法,说错了也没关系。”“谁愿意说?” “你真了不起!”“你回答得真好!”
有的学生坐在后排,胆小地低着头斜着眼偷偷地看,欲言又止。笔者明白孩子们的心思,立刻走到胆小的孩子身边,双手拉住她的手微笑着说:“别怕我们不是朋友吗?我会帮你的,你一直都是最棒的!”她听了慢慢地站了起来,说出自己的答案。笔者就及时地表扬:“你真棒,说得真好。”
三、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是初中阶段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强化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内容。许多教师上课时总是照本宣科,使得学生昏昏欲睡。近年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越来越重视生活化教学手段的实施,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上,从实际案例出发讲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加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同时, 教师也创建了多样化的生活化教学手段,构建出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从实践中了解到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体内容,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近日爆出的唐山打人案犯罪嫌疑人是酒后骚扰被害人,又与同伴对被害人大打出手,具有无事生非、逞强耍横、随意殴打他人的特点,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涉嫌寻衅滋事罪”的相关规定。犯罪嫌疑人的暴力殴打行为,具有伤害被害人身体健康的主观故意,客观上也造成了损害结果的发生,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涉嫌故意伤害罪。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以案说法,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不要冲动,遵纪守法,同时遇到此类现象如何保护自己。这一节课中,老师让学生讨论,得到了许多答案,“不能喝酒,不能深更半夜在外喝酒,遇到侵害应当及时报警。学生遇到坏人时,进行正当防卫非常有必要。”当然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但也代表了学生的思索过程,教师应当给予充分鼓励,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四、引入讨论机制鼓励探究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探究新知识,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小组内的意见往往不统一。正是这样的不统一,才使得教学有探究的必要。教师不应当简单粗暴地打断学生的思考,不要否定学生的探究,而是尊重学生自主性前提下积极参与讨论、启发、引导、鼓励、反馈,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意见进行充分分析。
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的。课堂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辩论机制,使得学生说出自己的道理、观点,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并在学习当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产生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争论本身是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方式。只有存在争议,学生才能依靠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度挖掘问题的内涵,在探索中获得真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入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