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24日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初探

○ 黄平县浪洞镇中心小学 邓贵艳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笔者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为此谈谈笔者创新教育的一些实践。

一、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联想与它相关的可能是哪些条件,这样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思路开阔、流畅。一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而从多种解法的比较中,又要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沟通知识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解题时的思维敏捷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开始时,学生找到了以下几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和以下两种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又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段来自学生的生活,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二、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4”,有的说“l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四、要启迪学生标新立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设计出许多种方法。如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然后倒入长方体容器里,测出水的体积,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长方体。尽管有的设想不切合实际、失败了,但这些猜想中都包含一个成功的因素,那就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 2022-06-24 1 1 黔东南日报 c191224.html 1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