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第二民族高级中学 刘开燎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要求教师在自身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教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做一位知识丰富的教师
一是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教师在各阶段体育项目要全面把握,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要加强亲身示范,以自身优美标准的示范性动作来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技术性动作要领。教师除了掌握体育知识外,还要与社会接轨,要将教学的视角向课外延伸,体现教学的开放性与社会性,将奥运会、世锦赛等各种比赛的最新动态带入课堂,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度。二是对其他学科还要有所涉猎。体育是一门既有独立性又具综合性的学科,作为教师要树立大教育观,实施开放式教学,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体育学科与各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构建一个没有学科范畴的大课堂,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体育学科的研究不可能单独进行,它需要与卫生、心理、保健等内容相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加强这些内容的渗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一是一般性体育教学应该从学生的整体情况出发。体育技能课要从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如果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好,可以延长学生体育训练的时间,如果学生身体素质较弱,老师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加大学生的训练强度。二是从学生个体情况出发。训练时对学生应该有区别的对待,老师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使学生都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目的。三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老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实际喜好出发,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基础上,允许学生去专门练习自己喜欢的项目,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现。给学生提供更多训练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机会,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快乐,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更加浓厚,也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各异特征,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引导学生克服与消除各种心理弱点及障碍,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及个性,达到创新目的。一是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些学生胆子小,遇事爱靠后溜边,还有些学生体育水平与其他学生有所差异,这些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怕难为情,容易紧张,甚至不敢练习,敷衍了事。在教学中应尽量把他们排在靠前一些,且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促使他们先做、敢做,锻炼胆量,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其勇敢、果断的心理品质。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普遍喜爱体育活动,更喜欢体育比赛。要组织好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应当重视学生自主作用的调动。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课,在课前先教给学生练习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需要学会思考,自己使用器材,让每个学生都能活动起来提高上课效率 。
四、把握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作为新课改下新型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深受师生的喜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素养。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精神,而且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团体力量。例如,在“篮球行进间直线运球”教学中,这样设计:学生在学习触球部位时,教师让学生2人一组探究触球部位与球的运动方向的关系,经过相互观察、相互指导、相互纠错,学生都能得出结论:按压球的后上方,球会向前下方运动。紧接着,2人一组探究球的落点,并采用自然走、慢跑、较快速度跑等形式,进行行进间直线运球练习,最后以4人小组合作进行运球接力比赛。这种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合作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增进了感情,进一步树立了学生合作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合作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