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24日

民族音乐进课堂之初探

○ 黄平县谷陇镇中心小学 张小恋

素质教育时代音乐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在音乐课程中如何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便成了音乐课堂一个重要的课题。 黔东南是歌舞之乡,有非常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歌嘎百福和苗族飞歌音调古老而音色优美,涌现出了阿幼朵、杨一方等著名歌手,民族音乐蜚声海内外。作为民族地区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责任重大。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就新环境下改进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一、教授民族歌曲,使得民歌进课堂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可是如今小学生,许多人跟随父母在外打工,不仅不会唱苗歌,也不会说苗话,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遇到巨大的难题。随着许多传统村落里老人的去世,民族文化的流失也在进一步加剧。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小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必要传承好民族歌曲。教师应该承担起弘扬与传承传统音乐的责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地方民歌是地方历史、文化、精神的象征,其承载了地方人民的生活习惯、精神信仰、民俗风情、审美倾向。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经常唱本地歌曲,引发学生的关注和热爱。例如,阿幼朵所唱《苗岭的早晨》《黔东南的七月》歌曲悠扬婉转,民族气息浓厚,深受学生欢迎。学生说唱歌很开心,看到阿幼朵我们笑了,用自己的民族语言,用自己的心去唱歌,感觉歌声很美妙,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民族文化。

二、推广民族歌曲,推动歌舞融合

歌曲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在黔东南流传甚广的有板凳舞、芦笙舞。这些歌舞既有积极的音乐元素,更有深厚的舞蹈元素。作为音乐老师,不应当割裂歌舞的内在联系,而是促使歌舞融合发展。

首先教师应当选合适的切入点,板凳舞在谷陇镇群众中流传已久,每当谷陇歌会,或者欢迎重要客人时,都会跳板凳舞。本人就试着将板凳舞引入课堂,效果非常不错。一男一女两个学生踏着自然的舞步,到讲台边来了一段即兴板凳舞,会获得许多掌声。学生学会仅仅只是曲调而已,教师及时补充音乐背后它的故事、背景、意义和更深层次的价值。教师还应当提高民族音乐的参与度。

例如,在跳板凳舞的时候,部分学生打节拍,部分学生跳舞。板凳家家户户有,许多学生的家长也会跳,在课堂上板凳演变成了手中的舞蹈工具,逐渐演化成了一种健身娱乐的舞蹈。板凳舞充满欢快节奏,饱含祝福意味,经过老师的表演和推广后,得到学生喜欢,使得民间文化得到推广。

三、做好挖掘推广民歌工作

民歌没有曲谱,挖掘和推广难度很大,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民歌的重要性。为能够使地方民歌更好地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加大对本地民歌教育的研究力度。对于部分喜欢民歌的学生,教师应当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作为音乐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民歌知识、民歌技巧、民歌素养等,在地方民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突出地方特色,还需要强化对地方民歌音乐独特风格特点的保护,着重研究民歌中精华部门,使得民歌精华得到合理挖掘传承。音乐是有感染力的,也能帮助孩子们调节情绪。在帮助一名留守未成年人和其父亲的亲子关系上,民歌是发挥重要作用的。这个学生的父亲年轻时是一名歌手,教师教这个学生唱民歌,这个学生在视频中以唱歌的形式得到父亲的认可,他父亲还表示假期要和教师和学生进行探讨交流。通过这一番操作这个学生感觉传统音乐距离自己并不遥远,从此更加爱上民族音乐课。可见教师要加强传统音乐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其有用性。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音乐教师要立足地方实际,教授民歌与教授流行歌曲结合,教授民歌与挖掘民歌相结合,使得民歌进入课堂,带给学生欢乐,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 2022-06-24 1 1 黔东南日报 c191231.html 1 民族音乐进课堂之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