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25日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 黄平县旧州镇第三小学 向飞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学科,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知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那么,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和发展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直观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转变阶段,由于语言表达还不太成熟的原因,他们对用语言和文字传授的间接经验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直观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具体操作,积累经验,形成表象,再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得数是11的进位加法时,用乒乓球演示,一个乒乓球盒里能装10个乒乓球,如果盒里原来有9个乒乓球,又拿来2个,现在有几个?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把拿来的2个乒乓球分成两部分,即把2分成两个1,往盒里放一个正好装满,凑成一个整十,加上外面的一个就是11个。用同样的方法再演示8+3,让学生思考,从3里拿出几和8合起来是整十。也就是把3分成怎样的2份,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然后在没有实物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演示进行思维说出7+4,6+5的思维过程,最后抽象为数的运算。

9+2=11 8+3=11 7+4=11 6+5=11

让学生看着算式进行抽象思维,在学生掌握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总结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大数来确定把小数分为怎样的两个数(使其中一个数与大数的和正好是10,再把另一个数加上就是得数)。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思维过程,让他们学会思考的方法,及时把学生在演示操作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数字计算,使学生感知怎样凑十,为什么要凑十。

二、推理计算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对20以内相同的两数之和的进位加法计算,口算特别顺口,一般都能脱口而出,如6+6=12,7+7=14,8+8=16……但对8+7,8+9却要费点时间,怎样才能提高口算速度?笔者采取了这样的办法:让学生讨论对于8+7这样的题,怎样计算才能又快又正确。有的学生说8+7,看着8想到2,8和2组成10,从7里取出2,跟8合起来是10,7里取走2还剩5,10和5合起来是15。还有的学生根据8+8=16,而在8+7的算式里,7比8少1,因此得数应该比16少1,也就是8+7=15,这时应进一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口述计算过程:因为8+8=16,7比8少1,8+7的和是16-1=15,所以8+7=15。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的计算过程,通过说互相启发,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使学生从小养成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三、情境激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尚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之上,教学时可以用色彩鲜艳的画面或实物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出示图:一条小河里有6只花鸭子,3只白鸭子,让学生看着图自由联想说一道题。这一下,学生的思维可活跃了,有的学生说河里有6只花鸭子,3只白鸭子,一共有几只鸭子?有的说可以问花鸭子比白鸭子多几只?还可以问白鸭子比花鸭子少几只?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此时,教师要继续做好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

四、训练逆向思维,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直接性,考虑问题习惯于顺向思维,稍微转个弯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对顺向思维题,如:草地上有7只小鹿,又跑来5只,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鹿?学生做起来很容易,7+5=12(只)。但如果把题变成:一群小鹿在草地上吃草,跑掉5只,还剩下7只,草地上原有小鹿多少只?虽然还是用加法做,却转为逆向思维,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从原有的只数中减去跑掉的只数,得到剩下的只数,列出算式( )-5=7,用跑掉的只数加上剩下的只数,就是原来的只数。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开阔思路。对于2+□=8和7-3=,要让学生想2和几组成8;几和3能组成7,通过加减互逆的运算和“做减法想加法的练习”,初步培养缩短推理过程的能力。使推理过程逐步趋向最优化,对于所学过的知识要能够灵活运用,知道14-8=6,就能很快地口算出14-9,14-7,15-8,13-8……等题,来逐步地提高对问题反应的敏锐性。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至关重要的一条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使学生一入学就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让孩子们变得更聪明。

--> 2022-06-25 1 1 黔东南日报 c191354.html 1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