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河县巫库小学 杨 毅
新形势下教育界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呼声越来越大,并且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的口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数学课堂中,重视学生主体性教育,建构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要尊重学生,和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及时给予其关心和帮助,师生一同解决问题,教师才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管理工作。为了使得学生理解好数学知识,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对基本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积累,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例如,在百以内的加减法讲解时,借助于动态视频资料,使小学生对数学的内容进行更好理解。教师还应该多表扬学生,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有效地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思考,形成师生互动。课堂上的互动并不单纯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提问”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顿悟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例如,班上有的学生自学能力很强,学会自学以后,他的学习进度超过同年级的学生,在同年级学生学习结束时,他已经学到上一年级的课程。
三、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即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优秀的个性品质。因为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未来世界的探索者,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才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不少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以主动的姿态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性感体验。不少学生在用物理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有的用化学的思维回答数学问题,有的用简便方法计算结果,有的甚至用上等差数列等解决数学难题的办法。诸如此类都是学生的独特创造,老师在课堂上应当维护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应当立即否认学生的结果,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四、不断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表扬学生
老师尊重学生个性是关键。只有老师尊重学生个性,师生处于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中,才能让学生敢于探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维护学生的个性,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成就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觉与感受,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主体的作用。教师应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思想、有潜力、发展成长中的人。即使是学困生,他们身上也一样有着闪光点。教师不能用成绩去衡量学生,而应该将每个学生都当成可造之才,不断去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得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一个学生成绩平平,但是画圆画得非常好,教师为这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这才使他感受到来自班内同学生的佩服,获得了成就感,从而上课时表现得格外认真、积极举手发言,最终数学成绩突飞猛进,成了一匹“黑马”。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把握好新课程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课堂上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课堂获得学习的乐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学,形成学习力,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