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27日

寨头怀古

○ 潘宗旭

在三穗县台烈镇的寨头村,是三穗县较大的苗族村寨,建于一处南北走向的边山上,苗语把此山叫作加保。寨头村分上下两寨,上寨叫上坪,下寨叫寨头,统称为寨头村。山下是平缓宽长的河谷,南来北往贯通剑河县、三穗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故老相传:寨头,偕岛也,意思是宽阔平地的好地方。寨头苗寨现有人口1000余户共计5592人,有万、张、杨、潘、吴五大姓,五姓人口来源不同而归属于欧弯、干龚杨、给枊现、吴家、九摆、祥没、欧布、郎奖等十二大房族。

据寨头族老相传,十二大房族自从祖先蚩尤兵败南下以来,原先并不是居住在寨头,而是居住于寨头东北部更加高大遥远的大山里——也雾山。也雾山狭窄贫瘠,养不活众多的苗族先民,一直以来,寨头的人口不多,人口难以得到生息繁衍。寨头老百姓渴望能过上平安祥和的生活,于是,寻找一处能够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就成了摆在寨头人面前的头等大事。

传说有一年春天,寨子里几个青年猎人在打猎追兽的过程中,来到一处山青水绿、土地肥沃的地方。他们观察此处,发现两山夹一河呈南北并行之势,地形险要,只有在南北方向有两条进出的羊肠小道,是一个易守难攻的绝佳之地。他们回到也雾老寨里告诉主事的寨老,寨老马上召集十二房族议事,决定重新派人去勘察。果然,被派去勘察的人回来说的跟那几个青年猎人的一样,寨头确实是个好地方。于是,十二房族经过商议,决定举寨搬迁,并把这个地方叫作寨头。

搬到寨头后,十二房族得到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逐渐发展成了千户人居住的苗寨。但是,人们认为也雾山是寨头的发源地,应当把也雾龙也接过来,遂决定由十二房族各自承担一部分费用,在也雾龙经过的石坪河修一座12孔的桥,以方便也雾龙过河,继续保佑寨头。

寨头人修了桥,接来了保寨龙,年年风调雨顺,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旧时的寨头人民和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民一样,依然会受到来自外界的盘剥、压榨。生性善良并不是说苗寨人民就不会反抗,寨头人民一边生产,一边抵御外侮,古自以来就在演绎着保家卫国的可歌可泣的动人史诗。

话说清代咸丰年间,中国东部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深处西南腹地的苗族大本营也不太平。为抗清抗粮抗税,由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军和由田应芳领导的侗族起义军联合行动,在黔东南大地上书写了苗族侗族先民反抗暴政的史诗,其中最惨烈和最令人痛惜的就是三穗县台烈镇寨头村苗族领袖万官保牛。

万官保牛(1826年-1868年),三穗县台烈镇寨头乡(今三穗县台烈镇寨头村)人,苗族,小名官保牛。官保牛自幼精通武艺,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曾救出过被强人俘去的女子,名传四方,邛水(三穗县旧称)县丞命作“捕快”一职,随伺左右。后不满当政者的腐败和无作为,遂辞官回乡,自己组织乡团义勇,护寨头一方平安,深得百姓爱戴。

清咸丰五年(1855年),民不聊生,寨头及附近的苗寨由首领万官保牛联络起来,参加了台江张秀眉领导的黔东南近古代最大的一次苗族起义,史称张秀眉苗族起义,万官保牛负责镇守苗疆东大门——寨头军屯要塞。起义军气势如虹,一路攻营拔寨,最远时已打到湖南的晃州、会同、靖州一带,极大地震动了清政府。

缓过神来的清政府纠集大量武装力量进行镇压,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遂宣布失败,剩余的苗族义军退守寨头大本营。谁知官兵根本不肯放过,一路追赶杀戮,义军一边抗击一边退守,来到了一个叫作钉耙塘的地方,在这里进行最后决战。

钉耙塘,位于三穗县西南部台烈镇境内,距县城17公里,距寨头苗寨1.5公里,是“千里苗疆”的门户,是寨头苗寨的最后屏障。钉耙塘为山谷地带,约3平方公里,其南毗平溪,北邻冷水寨,东抵鲤鱼坡,西接百吉高坡,一条河水把南面的钉耙塘跟北面的冷水寨隔河相望。因山梁弯弯曲曲,犬牙交错,形如钉耙,故而得名,是寨头的天然屏障。苗族义军退守至钉耙塘后,万官保牛便着力部署防务,利用钉耙塘优越的地理地势,修筑了高深的战壕战堡,准备长期作战。

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十五日,湘军将领席保田率大部湘军,突破义军设在青洞至台烈的20里防线,万官保牛率义军被迫撤出台烈,退守钉耙塘最后一道关卡。席保田的湘军追击至钉耙塘后,看到这里的天险,觉得攻打不易,遂采取“雕剿法”合围战术,但几经攻打,都无法攻破苗族义军的防线。同治七年四月二十日,湘军通过买通义军的内奸,率军从后方袭击了寨头苗寨。后方的失手,导致义军军心涣散,无力坚持,在张秀眉的援军到来之前就败退了。

同治七年四月二十七日,万官保牛在掩护义军撤退时遭到湘军伏击,身中数弹仍然奋勇杀敌,不死不屈,壮烈牺牲,寨头被湘军攻陷,历时三年(1865-1868年)的寨头保卫战宣告结束。但是,万官保牛和他的苗族义军反抗暴政的故事却在附近的苗寨流传了下来,越传越远。

英雄已经远去,故事永远流传。如今,在距寨头苗寨不远的台烈村钉耙塘的山山岭岭上,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发展起了蓝莓产业,种下了漫山遍野的致富果——蓝莓,同时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在蓝莓山上养殖了中华蜜蜂,延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链。人民的生活也早就发生了极大的改善,不再是为了生活的步履维艰而节衣缩食了。每年春夏,那盛开的蓝莓花,在微风的牵动下,摇曳生姿,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发生的动人传说。

--> 2022-06-27 1 1 黔东南日报 c191495.html 1 寨头怀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