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27日

抓住“桥头堡”政策机遇 让产业集群发展

—— 岑巩县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产业转移基地见闻

水尾镇香葱种植基地繁忙景象

注溪镇岑王村五子园产业基地,果农在套袋。 (通讯员 万再祥 摄)

○ 通讯员 姚慧 杨树 钟勇 周国庆 程雪华

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是省委、省政府为黔东南州量身定制的重大利好政策,也是岑巩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载体,更是实现赶超突围的重大战略引擎。

今年以来,岑巩县立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各乡镇在紧盯主导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加强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布局,通过多种产业共生互补作用,达到产业兴旺,打造成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产业转移基地,让各村寨村集体经济更加壮大,让有劳动能力群众全部就业增收,加速推进乡村振兴。

羊桥乡:发展葡萄产业助力群众致富

“苍藤蔓,架覆前檐,满缀明珠络索园”。近日,笔者走进羊桥土家族乡杨柳村的葡萄基地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一株株葡萄枝繁叶茂,藤缠绕在藤架上,一片绿意盎然。

葡萄架下,农技人员在指导农户为葡萄做抹芽、剪枝、固定枝条等管护作业,为葡萄进行科学管护,确保效益最大化。

“葡萄管护不仅要考虑果枝长短和果型品种,还要充分保留具有品种特征且发育正常的果实。葡萄枝按照伞状修剪,上面枝节一般留四到五粒果,依次递减,每穗留果40至50粒为宜。”农技人员杨松说。

“我家种有50多亩,今年的葡萄长势相当好,雨水也好,农技人员也一直在指导我们。”村民杨洪凯说。

在杨柳村,像杨洪凯一样靠发展葡萄产业摆脱贫困的群众还有很多,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致富的道路上一直前进。

“现在葡萄在枝头汲取营养、努力生长,很快就会以最美的容颜、最可口的滋味满足人们的味蕾。”村支部书记袁志文笑着说。

据了解,该乡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群众”的发展模式,发展70余亩葡萄产业,预计产值可以达到45万元,带动100余名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水尾镇:小香葱铺就“致富路”

迎着初夏的微风,在水尾镇新场村新昶合作社带领下种植的香葱迎来了丰收季。放眼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香葱长势喜人,微风吹拂送来阵阵葱香。基地里,农户们正忙着采收、分拣、捆扎、装箱,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新场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培育长效特色增收产业,因地制宜推进蔬菜、食用菌规模化种植,引导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香葱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配料。我们通过到外地考察,最终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发展香葱种植,通过这次小规模的种植,给本地农户带来可观的收益,保障了本地农户就近务工就业。我们今天采收的香葱,马上就要运往重庆,经济效益较为可观,今天的收入可达1万元。”村党总支书记黄俊榜说。

“年纪大了,在外面找不到活做,现在好了,村里的香葱种植基地每天都有活路干,只要勤快,每个月都有一定的收入。”今年刚满58岁的陈精平是本地的村民,在乡村产业的带动下有了收入,她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目前基地发展到60亩,种植有香葱、黄瓜、豇豆等,其中香葱40亩,一年可种2至3季,基地的农产品主要销往贵阳、重庆、怀化、广州等地。通过种植香葱,打开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渠道,同时利用香葱种植的间歇期,发展种植蔬菜,有效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为壮大乡村产业,水尾镇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党支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新型合作模式,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方式,使香葱产业更好地实现规模化发展,也为周边的农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促增收的路子。

凯本镇:小小猕猴桃结出“乡村振兴果”

初夏时节,凯本镇百亩猕猴桃进入管护期。田间地头,村民们正用娴熟的手法,为漫山遍野的猕猴桃进行管护。

“得益于现在的政策扶持,我种了20多亩猕猴桃,每年都要用工200来人次,进入盛产期后,预计每亩可收入6000元以上,每年可带来收入15万元左右。”猕猴桃产业种植大户朱顺权看着遍山的猕猴桃高兴地说。俗话说得好,三分种,七分管,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管护是关键。近日,镇农服中心主任龙汉广带领技术员进村入户,为猕猴桃种植大户详细地讲解猕猴桃的生长习性和管护知识。

“追肥要浅沟施,深5-15厘米,在树冠滴水线范围施,施后灌水。把握好3次追肥时期,即3月的催芽肥、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促果肥、6月下旬至7月的壮果肥。”龙汉广详细地解说道。

据悉,该镇以党支部引领,通过“基地+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积极盘活农村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不仅实现产业发展促农增收,还为因疫情返乡的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

“以前想要打工挣钱都要往外面跑,那样不仅要忍受背井离乡的苦,甚至连父母孩子都照顾不到,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四季村村民姚菊香感慨地说。

小小的猕猴桃,不仅绿了凯本镇的漫山遍野,也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生活美起来。今年,全镇累计共扶持种植大户4人,种植猕猴桃120余亩,预计产值可达70万元,带动农户务工500余人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近年来,凯本镇把“产业富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扶持种植大户,带动零散农户,大力发展猕猴桃等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大有镇:900公斤鱼苗让群众坐收“鱼”利

为积极帮助村民发展产业,让村民增收致富。近日,大有镇将900公斤鱼苗送进村,免费发放到村民手中,帮助发展稻田养鱼产业,让群众坐收“鱼”利,实现稻、鱼双丰收。

“今天我免费领得了38.5公斤鱼苗,真是太感谢了!等下我就放到我家田里去,等到9月份收谷子的时候就可以到街上卖了。”白岩山村村民王选祥激动地说。

在白岩山村鱼苗发放现场,该镇按每亩7.5公斤的标准将鱼苗免费发放给村民。看着翻腾跳跃的鲤鱼苗、草鱼苗,在场等待领取鱼苗的群众笑容满面,纷纷讨论怎么把鱼养好。排队、签字、按手印,领取到鱼苗后,心里乐滋滋的村民们立即分头行动,赶往自家鱼田将鱼苗放入水田中,看着鱼儿自由自在地往田中央游去,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开始期盼、盘算着今年的收成。

今年,该村积极建设稻田养鱼示范点,发动村民利用150亩优质农田种植“又香优”水稻,同时在稻田中放养鱼苗。

稻田养鱼成本投入小、市场需求稳定、效益产生快,从鱼苗投放到捕捞出售只需三四个月时间。此次鱼苗发放共计90余户,农户领取的鱼苗为鲤鱼、草鱼,每条重二两左右,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害能力强、肉质鲜美紧实、适合稻田养殖等特点。等到捕捞上市后,可实现每户群众增收1000元至10000元不等。

该镇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牵头、能人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合理利用的原则,积极帮助群众合理选择致富产业,引导群众通过“稻+N”模式发展产业,在技术上给予支持,并在市场销路上予以保障,让群众增收致富。

注溪镇:产业发展结硕果村民团结共致富

近日,笔者走进注溪镇岑王村五子园种植基地,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一颗颗硕大的、圆润饱满的李子簇拥在翠绿的树梢上,看着格外喜人。微风拂过,果子的香甜气息飘满山林,果树下,游客提着篮子采摘熟透的果实,一幅果园丰收图缓缓展开。

“果园种植有脆红李、大红袍、红宝石、蜂糖李、凤凰李等6种不同品种的李子,目前大红袍已进入成熟期,其余品种将陆续成熟,李子的采摘周期可延续至8月,全部都是优质品种,口味甘甜,价格合理,欢迎大家前来品尝。”村党支部书记冉林介绍。

“这里的李子又脆又甜,我准备多买点回去带给家人、朋友们品尝。”游客吴女士携伴而来并表示,到果园来自己采摘,既能体验采摘乐趣又能欣赏美景。

据悉,五子园基地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方式种植李子、桃子、梨子、柚子、枣子1000余亩,盛果期果树600余亩,平均每亩可实现收入近4000元。此外,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果农们在果园里套种大豆、土豆、花生等,实现“以短养长”的生态循环种植。

(备注:1亩=0.0667公顷)

--> 2022-06-27 —— 岑巩县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产业转移基地见闻 1 1 黔东南日报 c191498.html 1 抓住“桥头堡”政策机遇 让产业集群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