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吴美霖) 近年来,天柱县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推出创建机制、创设阵地、创新活动的“三创”模式,纵深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全力强化乡村治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截至目前,该县共和村、三门塘村等6个自然村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地湖乡、注溪乡等13个乡镇被评为“全省文明乡镇”。
创建文明机制,把稳乡风建设“风向标”。制定《天柱县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年行动方案》,成立县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专班,发起“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专项行动,建立完善“日调度、周通报、月排名、季比武、年考核”文明考核机制,全面推进农村滥办酒席、封建迷信等陋习综合治理。创新推出“文明积分”制度,对群众文明活动进行积分登记,凭借积分到指定超市兑换生活物品,推动全县文明乡风持续养成。2021年以来,该县发起乡风文明专项行动9000余场,开展文明积分季度兑换活动85场次,兑换物资折合人民币41万元。
创设文明阵地,答出群众幸福“满分卷”。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委员会”,制定《天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构建县乡村文明实践三级体系,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衍生功能,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合约食堂+”外延模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升级为群众议事、调解纠纷、宣传党的好声音好政策、技能培训和凝心聚力话发展的综合阵地。同时,开创“志愿天柱”新时代文明实践互联网阵地,通过群众“点单”和平台“接单”“派单”,利用模块化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全县文明实践活动统筹规划、统一管理。2021年以来,该县已建成文明实践站134个;开展村民议事和政策学习1480场次;解决矛盾纠纷4700余次;组建志愿服务小分队509支,为群众解决道路破损修复、路灯安装等热点难点问题325个,办理实事1.3万件。
创新文明活动,培厚精神家园“营养土”。融合当地民族文化,以“七月二十坪”侗族戏曲节,“四十八寨歌节”等天柱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县文联、民族歌舞团、非遗传承人、民间文艺小分队等多方力量,将政策知识编排成方言小品、民族舞蹈、苗侗山歌等民族文艺作品开展集中汇演,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素质。将家风教育融于传统“宗祠文化”,推出“六月六,晒家谱”习俗活动,把“遵纪守法、勤劳俭朴、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共谋发展”等文明新观念植入家谱族规进行传唱,不断创新和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提升群众思想素质。2021年以来,共开展乡风文明文艺活动130余场次,受益群众10万余人次,开展家风教育活动300余场,覆盖群众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