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29日

三穗县齐头并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 通讯员 姚福海

近年来,三穗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扛起粮食生产、耕地保护政治责任,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狠抓产业发展,不断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抓好春耕生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

狠抓耕地撂荒整治工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州要求,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全县耕地撂荒整治工作实行严格督促考核。经排查,全县耕地撂荒面积1235.73亩,截至5月底,已复耕908.75亩,复耕率73.54%,持续推动未复耕土地复耕。已复耕土地基本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今年粮食增收提供坚实基础。开展粮食高产示范打造。全县开展党政领导带头领办粮食高产示范田,打造水稻高产示范点14个(其中州级领导领办示范点1个、县级领导领办示范点3个、乡镇主要领导领办示范点10个),水稻示范田面积合计0.51万亩,力争州级示范点单产目标达700公斤以上,县、乡级示范点600公斤以上。创建县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1个,各乡镇(街道)均创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1个以上,并带动全县面上种植1.2万亩。做好粮食高产技术推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种植示范5000亩。于2月17日,承办了2022年全省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现场观摩及培训会;5月6日,承办了黔东南州2022年水稻钵苗移栽机手现场操作培训会。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春播粮食种植15.1万亩,其中水稻移栽9.15万亩,玉米种植2.13万亩,豆类种植1.07万亩,红薯种植2.64万亩,其他谷物种植0.11万亩。

做强发展业态,推动农业产业兴旺

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发展。建立起与全国知名院校、知名营养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加强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培训、宣传和推广力度,鼓励基层农技人员进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为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提供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有偿服务。加快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农产品基地、合作社、服务公司等为主要平台,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动全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推广“反租倒包”经营管理体系,广泛发动群众并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夯实规模化生产基础。今年2月27日三穗鸭产业联盟成立,联盟成员单位40余家,理事单位9家,解决三穗鸭企业小、散、弱的状况,最终实现三穗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宗旨。建成三穗鸭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采用“集约化养殖+工业化生产+智能化收集+实践化教育”四位一体综合模式,实现农业、工业、科技和研学完美结合,成为三穗县生态循环养殖可复制、能推广的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和培训基地。目前基地存栏蛋鸭8.6万羽,商品鸭6万羽。推动农业产品品牌化发展。继续完善“基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规模以上农业经营主体必须100%实现农产品可追溯。推行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制度,建立产地准出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线上线下销售对接力度,积极打通销售渠道,拓宽销售市场,截至5月底,完成农产品线上销售额743万元,完成农产品线下销售额17615万元。

完善发展构架,建强农业配套体系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挖掘全县农业农村资源发展潜力,在现有农村产业的基础上做好优选和结构优化工作。进一步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对三穗鸭、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资源倾斜,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力度,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累计发展农产品加工经营主体106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6.55%。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科学选用高产优质品种,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模式。加快培育有文化知识、技能水平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支持农民工、职业院校毕业生等人员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去。截至目前,全县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传和深入田间地头技术指导服务2285人次,培训农民群众5070人次。开展“揭榜挂帅”15项,参与农技人员120人。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金融、信息、农机和技术服务等服务主体,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加强新型生产经营或服务主体之间的合作,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发掘乡村价值,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基础。截至目前休闲农业营业收入4162万元。

(备注:1亩=0.0667公顷)

--> 2022-06-29 1 1 黔东南日报 c191689.html 1 三穗县齐头并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