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大稼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 娟
小学美术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对美术文化有初步的理解,并且通过美术熏陶,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使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追求美的事物。在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探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动手欲望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欲望。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在具体学情上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工具,教师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导入课时,利用和学生交流得到的信息转化为问题来提问学生,让学生自行讨论,在学生回答的答案上,教师进行引导进入教学环节,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特别是在手工教学课上,教师可以播放手工制作完成后的作品,一边播放一边问学生一些简单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到手工作品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多媒体的教学课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最好的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动手欲望的教学课件就是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中有学生喜欢的人或者就是学生自己参与。
二、丰富美术教学形式,搭建动手平台
小学生正是处于好动的时期,美术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丰富美术教学形式,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动手平台。小学美术教师要利用手工课丰富手工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在小学美术手工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传授给学生手工作品的制作。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在手工课上教师也可以分层教学。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在其完成一件作品后教授他第二件作品的制作技巧,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教师要耐心教会他制作当前的作品,在后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对于手工课的教学,教师除了分层教学以外还要建立家校合作。教师要与家长合作,为学生创作动手能力的环境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动手。在教授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手工作品,但是难度要适中,必须由学生完成大部分,家长起到帮助的作用,不能出现由家长代做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讲述作品制作过程,也可以现场演练自己完成的那一部分,这样也丰富了手工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当小老师更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欲望。
三、教授绘画技巧,扩展动手空间
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传授学生一定的绘画技巧来扩展学生动手的空间。一般小学美术教学,教师教授学生的都是最基础的绘画,一些小动物和植物,一些人物的简笔画,用到的美术工具最多的就是铅笔、水彩笔,其他的美术工具很少使用。其实,教师在教学生绘画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地教授一些有层次的绘画技巧,让学生会画更多的事物,扩展学生动手能力的空间。在绘画课上,教师可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来传授一些学生能掌握的绘画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在游乐场中最喜欢的游戏用具根据自己的想象或是记忆将其画出来,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动手能力,还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记忆能力。在教授学生一些基本图形的绘画时,教师就可以传授一些绘画技巧,在教学生画太阳时,教师可以将简笔画的太阳和有技巧画的太阳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比较,然后教授学生如何画太阳更好看,这种圆形的画法也可以用在其他圆形物体上。这样不仅教授了绘画技巧,同时扩展了思维,扩展了动手空间。
动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教学工具、手工课、组织美术活动、传授学生绘画技巧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