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贯洞镇第二小学 梁海莲
作文是小学语文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体现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依据。可以说语文学得好不好,主要看作文水平如何。但不少学生每到上作文课时无精打采,有的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写作可以说烦恼不已,问他为什么?有的说是上作文课没意思,觉得很枯燥。有的说作文很难,一看作文题目,不知道写什么,脑中一片空白。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作文教学“三步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鼓励学生多体验多实践
事不经历不知难,许多学生在进行写作实践时,总是会写一些空话、套话,难以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写出的文章比较空洞,许多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说,主要就是经历的事情太少,经验不足、感知不足,不能体现出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且,许多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没有可以写的素材,总是将不连贯的内容拼凑在一起,写的文章十分干瘪。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教师应当给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生活百态,世事无常,越是多样的体验越能让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悟,才能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融入充沛的情感,使文章有思想有力度。例如,在写《我的假期》时,教师要求学生假期帮助父母做一件事,或者鼓励学生外出旅行,欣赏优美的风景,感受生活;聆听婉转的音乐,享受浓浓的亲情。学生将体验所思所感融入作文中,用体验得的素材用来写作,能写出更精彩的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农村学生周末都在帮父母干家务,农忙季节,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稻谷的劳动,学生参与到劳动的过程中,在劳动中学生能够学会一些劳动技能。由于有了体验,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十分感人。
二、鼓励学生阅读拓宽眼界
在教育界有这样的提法,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博览群书,读透读精,在写作的时候得心应手,如神来之笔。读书也就是我们积累素材的过程。通过阅读,借助经典,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生活本来是些没有装点、散落而动人的册页,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笔者经常鼓励学生读《平凡的世界》,书中刻画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深刻展示了大时代下普通人的艰难曲折命运,但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在沉重生活枷锁中的自强不息。通过阅读培养感情,学习其中的技巧,对作文有许多作用。
大量有益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如同得到甘露的滋润,让他们受益终身。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名作,让学生知道大浪淘沙,现在留下来的一些名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不管是思想上还是写作技巧上都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一些名家名作,除了语言优美,故事情节动人之外,还含有深刻的人生道理,学生多阅读这些名家名作,不但可以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在阅读中积累到名言佳句,更是让他们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思考,把这些思想和感悟运用到写作中去,就可以在写作中如虎添翼,给文章增添了几抹亮丽的色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了视野,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不知不觉地提高了作文水平。
三、鼓励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写起
作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当遵循教学规律,由易至难,循序渐进,使得学生逐步爱上作文。由于开始的时候学生无话可说,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说一说身边人身边事,使得学生能顺畅地说出整个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说完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下来,“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渐渐地,学生写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教师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身边人、身边事,用想象去触摸生活、用心灵去体验生活,写出来的作文才具有生活气息。
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比较少,对生活的理解比较肤浅,学生开始作文是比较难的,教师让他们去观察一些事物回来再写作。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表扬学生,有些好的句子、段落,教师应当及时圈阅,并发一些奖品表示鼓励,对于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进行诵读,使得他们获得写作的快乐,并把这样的快乐带到学习中。教师还应当举办作文竞赛,使得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竞赛中获得快乐。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生活,使得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丰富的素材。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阅读,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作,通过日积月累,加入自己的人生体验,那么他们的写作水平必定会提升一个档次。教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的作文不要太难,要求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写起,使得学生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进而激发写作兴趣,渐渐形成爱好写作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