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地坪镇中心小学 李宗杰
初中历史教师要立足于每节课所讲授的历史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点,为学生营造历史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情境中洞悉新的问题,在对问题的求解过程中领会历史知识。从这个层面来说,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有积极的意义。
一、依托问题,对新课教学内容有效导入
为了让学生在每一次历史课上进入专注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当借助问题提出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到情境中,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致,并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可以说,在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必然会对答案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并且急于知道自身给出的答案是不是与问题的真实答案一致。在前述心理的驱动之下,学生表现出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情感,必然不同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动荡的春秋时期》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烽火戏诸侯》的图片。在组织学生认真观看之后,要求学生对该图所代表的历史故事加以叙述,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选取几个学生进行登台叙述,之后再引入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这一教学导入模式,让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内容形成更为深刻的领悟与认知。
二、在重点与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领会和理解难度,但是如果无法充分地领会历史知识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那么后续的历史知识学习也会不连贯,会受到不利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当在向学生讲授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的过程当中营造问题情境,以便能够依托问题带动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将会对历史事件形成完整的认知。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一册“三国鼎立”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可要求学生就自身观看过的三国题材影视剧,对赤壁之战加以描述,学生纷纷抢着举手作答。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赤壁之战当中孙刘联盟之所以能够战胜强大的曹操势力的原因,由此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难点知识形成深入的理解与领会。
三、依托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很多时候,如果教师过多地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会逐渐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自主思考能力则得不到培养和加强,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此,教师应当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而不是简单地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加以全盘接受,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学生深化认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例如,在讲《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历史上有很多‘红颜祸水’的说法,如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你认同这一说法吗?你认为唐朝的衰亡是由杨贵妃所致吗?如果是,说出你的理由,如果不是,说出你的想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展开了辩论,学生各执己见,进行了辩论。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难,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当今的中学生信息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是会收到很好效果的。
四、依托思维的灵活性,设置评价性问题
初中学生的思维是非常灵活的,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激活学生思维,依托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评价性的问题,使学生真正从学习历史中感受历史、以史为鉴。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史实设置一些评价型问题,如:“秦始皇统一六国,被誉为‘千古一帝’,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君主,在后世争议不断。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曾国藩?”由于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弹性”,即问题的可争议性和研究性,在“是”与“不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思维空间。只要学生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允许有不同的结论。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极大的自主权,从而能更加自由地投入对问题的研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发散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