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竹林镇小学 罗丽群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但对农村小学而言,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对于作文教学,学生怕写,老师难教,所以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那么,如何增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爱上写作,喜欢作文,是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注定思考的课题。
一、模式引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这里所说的模式,就是作文的例文。很多老师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起初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所以笔者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模式。尤其在小学三年级阶段,这是作文起步最关键的一年,老师可以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等。然后,再进一步地引导孩子们怎样才能把内容写清楚、具体等等。老师可以从现成的模式教给孩子们基本的作文知识,而这个模式就是课文。根据课文情况,有的教给学生学开头直接点题,有的教给学生学习结尾,如结尾处可写明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等。
二、走进生活,获取写作素材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草长莺飞、鸟语花香,都是景,都是情。所有这些都是场景和感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学校,接触自然、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这不仅可以丰富写作材料,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笔者经常有计划地结合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例如,结合学校课程资源,在校内组织开展打篮球、拔河、跳绳等比赛活动;在寒暑假日,引导学生就近就地参加当地的民族节日,在活动中仔细观察,认真体验生活感受,尽可能让学生多收集一些原始材料,在日后的习作时,学生就会有话想写、有话可写,并能写出真情实感。此外,笔者也经常跟学生说,要留意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注意每个人的言行、神态,还有景物的变化,天气的变化等,这些细节对学生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指导阅读,扩大知识广度
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做好读书笔记,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纸,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习作就会妙笔生花。其次,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分思考,多一分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四、多加练习,训练写作技能
对农村孩子也一样,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练产生兴趣,练增强技能。教师可以频繁地布置微作文进行小练笔,题材多取之于生活中发生的小事,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同时课文也是很好的小练笔来源。为了避免太多的练笔让学生厌烦。所以教师对小练笔不要有太多的限制,尽量给予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字数也不限制。有话时可写多一些,没话时也可只写几句话,但一定要写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想。学生写了,教师要收起来简单阅一下,用笔勾出写得好的段落、句子。对整体好的小练笔抽学生课前朗读给全班听,予以表扬;对有的可研究如何加工成作文,给学生作加工示范。这样,学生对练笔就喜欢了。此外,还可以采取扩写、仿写、续写等形式多样的片段练习来强化学生的作文训练。例如,在学习《秋天》描写秋景时,同学们想到了曾在一篇课外文章中摘录的素材“秋天,枫叶红了”“八月桂花香了”……明确了秋天有哪些特色的景物,那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开阔了。于是,有的学生写起了桂花,说“微风吹过,那一串串小黄花都绽开了笑脸”;有的学生写起了枫叶,概括说“枫叶如丹”。又如,仿写排比句,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积累的古诗句写出了:冬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摘录为学生带来了益处,学生摘录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对于小学生作文来说,写作模式是作文入门的基本常识,作文素材是必须积累的写作基础,广泛阅读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写作训练是提升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通途。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自身责任,采用多种作文教学形式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从而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作文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