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四中学 李建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迅速,其是把互联网和教育行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育相比,互联网教育形式多样化、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新颖。初中实验课程是生物科学理论学习的基础,是初中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应巧妙把互联网技术和思维与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增加实验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课程兴趣,提高实验课程的效率和质量。
一、将多媒体融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实验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又要学生理解生物学者在进行实验时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初中生物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教育。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选用图片、视频、动画和音乐等形式,设计符合实验教学的场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实验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和对相应生物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最大化地增加初中生在生物实验教学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引导初中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在做实验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使初中生真正成为生物实验课堂的主人,逐渐实现“互联网+”和初中生物实验相融合的高效课堂。
初中生在刚开始接触生物实验时,由于教材对生物实验过程的叙述过于抽象化,初中生对实验无法充分理解。例如,七年级上的第一个实验《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学生如果直接做实验必定会一头雾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借助动画模拟整个实验过程,初中生在直观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等过程,加之教师的讲解后再做实验便会轻松。
二、让学生自主尝试设计生物实验视频
初中生物实验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积极主动参与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经历实验的整个过程即从研究者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做出假设、怎样验证假设和实验完成后总结评价。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初中教师可以在进行实验课程讲解前对实验教材进行分析,根据实验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小组内成员在课前完成实验,实验过程利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拍摄,课上每个小组把拍摄视频进行讲解,教师在学生讲解视频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提高实验课堂效率。
例如,在《制作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生物实验中,酸奶和泡菜是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教师在课前把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实验操作过程具体到每个小组成员。小组成员要通过互联网提前了解酸奶、泡菜的制作过程,之后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借助电子设备录制视频,实验结束后发送给教师,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三、互联网技术结合实验教学评价形式
初中学生做完生物实验后,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做一个评价。教师要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实验结果为什么会产生误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涉及一些共性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或者学生用电子设备录制下实验过程,在实验完成后,投屏到教室多媒体上和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一起观察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不同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相互解答问题。
例如,在《观察蚯蚓》生物实验中,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录制本小组蚯蚓的情况并进行记录,借助多媒体投屏,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各个小组中蚯蚓的状况,并在分析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小组之间根据录制视频进行评价交流。
四、结束语
“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初中生物教学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收集多元化信息,采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创造实验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生物实验课程的兴趣。学生或者教师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完成课前学习、课中动手、课后评价。通过录制视频的讲解,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明白实验的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