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城关第八小学 吴显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形成首先是要激发学生产生道德与法治的需要。只有学生有了需要这一内驱力后,才能积极汲取道德与法治知识,才能时时事事、一言一行都合乎道德规范,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时代的发展变化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经过近年的不断变化,教育体制改革也更加完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时代也在不断地变化,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教学也需要及时地紧随时代的脚步,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升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是如此,在新的教育改革环境中,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创新也能够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也是时代改革的必然选择。在新的教育大环境之下,小学的教学变得更加重要,与此同时也面对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道德品质不够优秀,法治素养不达标等问题,借助有效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三观等,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树立正确的方向,这也是在小学教学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二)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能够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有效的约束,所以更有必要在小学阶段做好基础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而且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小学阶段教学中占据的地位也更加重要。通过有效的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学生可以树立健康积极的道德评判体系,能够在内心有一杆道德的撑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奋斗目标,为以后的人生成长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也是学生学习道德法治相关知识的基础阶段,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中就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并不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而且天性活泼好动,老师如果不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进行教学的创新升级,很难有效地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因此,在未来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进行教学的创新升级,切实有效地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水平,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个人的品德素养,为成为全面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减少青少年犯罪率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青少年信息接受的途径也可以多样化和丰富,青少年犯罪率也在进一步提升。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不具备较强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所以,在小学阶段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在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从精神层面向学生灌输健康的思想意识,减少和杜绝青少年犯罪的情况,规避校园霸凌等不良情况的出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学习进步营造更加健康规范的校园环境。最后,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基础的法律知识内容,当以后学生遇到有损权益问题的时候可以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各种问题,成为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化于学生行为规范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理想
理想,是学生在幼小心灵中对自己未来的展望,或是对自己希望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的期许。它是学生内心对自我价值的最初设计,是一种真切的、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且这是一种具有强大力量和具有持久性的需要。教师应当牢牢把握学生这种需要,引导学生这一需要,使之成为指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目标。每到学期之初,笔者就举行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在课中畅谈自己的理想,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己将如何去一步步实现。不管是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目标,学生的情绪都十分高涨,在高谈自己理想之余,笔者不忘提醒学生只有脚踏实地、积极进取,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笔者紧扣教材内容鼓励学生不忘理想,以理想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为自己克服困难的动力。
(二)用好榜样的力量
理想为学生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然而前进的道路漫漫,路途上的困难重重,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到其特定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限制,往往会遇难而退。此时,榜样的作用就可以凸现出来。榜样,是给予学生活生生的形象,使学生看到自己理想的具体样板。这无疑给他们一注强心剂。榜样的力量一旦进入学生的心灵,就会像灯塔一样照亮他们的一生,使他们仿效先进人物,战胜困难,实现自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里不乏优秀的人物,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人物与学生无论是在时间、空间上都相去甚远,严重缺乏现实感,所以这些榜样在感染力上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笔者常常精心为学生挑选了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受学生欢迎的榜样,把榜样的行动与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的行为相联系,在无形中树立起了榜样,从而成为他们日常行为指南。
(三)运用舆论的牵引
正确的舆论可以促使学生审视自身的行为,端正自身的态度,改正自身的缺点以达到自省的目的。道德的内化往往是个反复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也是个不自觉的过程。舆论正好可以让学生在做出某些行为时或是结束某些行为时有一个对错判断和价值取向。所以在一个集体里,形成正确的舆论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以整体的力量来影响指导矫正个体的思想行为,让学生之间互相参照、互相督促、互相牵制。例如,在教学《同情帮助残疾人》的课后,笔者观察到学生还深深沉浸在课文情境,于是就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应当如何去帮助残疾人?学生提出了许多建议,发乎于情,现乎于行,由此在班上形成了一股尊重帮助残疾人的风气。
(四)用实践活动进行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种道德观念、道德理想的形成都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才能使学生奠定正确的、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观念,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辨别的能力,才能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他们的行为日臻完善。如,在学校的集会中,在操场上集合的过程中,每个集体成员的表现;在公益活动中,每个同学参与的态度;在对待环境的不同概念等等。通过对这些实践活动的评判,让学生感悟到自身道德取向的正确与否,自觉去坚定自己的道德理想或是纠正观念上错误。
(五)强化奖惩的作用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特点,仅是依靠观念、思想上的引导是不够的。适时适度的奖励或惩罚,有利于学生趋善避恶,从善如流,实现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奖励。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教师正面积极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积极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受赏识的愉悦,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因此,笔者一直坚持对学生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无论行为的大小,只要合乎道德要求的都给予鼓励。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具体实物的奖励更有推动力,而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倾向于精神上的鼓励。
2.惩罚。对于这方面,教师必须慎重对待。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罚,切忌进行身体上的伤害,心理上的刺激。惩罚一定要讲究适时适度适情来进行。如,学生在吃饭时乱扔饭菜,笔者当场指出其行为的错误,他并不在意,于是要求该生课后收集一些关于爱惜粮食和种植粮食过程的资料。一周之后,他主动上交了检讨书。这样的不露痕迹的惩戒,不仅让学生在自身的行动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还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
总之,道德观念的形成,良好行为的养成是以学生道德内化为基础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使这些文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内化学生行为的规范,以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