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第五中学 袁振来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义》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指导方针,坚持“五育”并举,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实践机制,有效引导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努力培养出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促进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索了初中生物课堂中融合“五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融入德育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培育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生物学科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和自然学科,拥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要用心发掘、用心组织,明确德育目标就能实现教学教育双丰收。
例如,在教学《人的生殖》时,让学生观看“分娩视频”,活动,使学生懂得生命来之不易,体会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感恩父母之情油然而生。学习《哺乳动物》时,穿插羔羊跪乳的故事,学习《鸟》时,穿插乌鸦反哺的故事,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在学习《输血与血型》时,告诉学生AB型是万能受血者,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是乐于助人的血型,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像O型血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在学习《传染病及预防时》,播放视频短片: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态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阴影笼罩荆楚大地,并迅速蔓延及全国,面对战“疫”,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他们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融入智育教育
泰戈尔曾说“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笔者深感教育的真谛蕴藏于此。学习过程本身应该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并且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实现思维扩展,来提升智力发展。
在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资料分析”对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进行分析比较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推测尿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突破难点,并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资料和处理数据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三、融入体健教育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见一个人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何等重要。在初中生物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为将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打下基础。
在进行“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作用”的教学时,设计了“我的健康我守护”的活动,先是让学生通过对案例、视频等资料的了解,认识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作用及相应的缺乏症然后利用“常见的食物成分表”查找主要的食物来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是涉及自身健康的,激发学生主动守护自身健康、形成合理的饮食习惯的意识。又如,在介绍“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时,通过阅读“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的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引导学生体会泌尿系统功能的重要性,认识排出废物的重要意义,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四、融入美育教育
创造美好的未来离不开美育,席勒曾说过:“若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教育对促进成为人才十分重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界的自然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完善情操、净化心灵。
例如,在教“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内容时,教师可设计“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实验教学活动,透过这一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肉眼看不到的事物,带领学生探究微观世界,在开展实验活动时,教师可以先按照调节显微镜,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的步骤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切片、涂片、装片的工作。在完成“观察植物细胞”的准备工作之后,学生就能够通过显微镜看到微观世界的现象,感受到科学之美。
五、融合劳育教育
在日常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知识涉及的生物学史让学生明白劳动的伟大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同时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刻苦耐劳的精神。
在“生物的变异”课堂教学过程中:人工选择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教学中,介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史: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历时10年,创建水稻杂交育种“三系法”让杂交水稻育种相比常规水稻增产30%,达到了亩产900公斤,80多岁的他,依然活跃在实验室和希望的田野上,劳动创造奇迹。如今,他虽去世了,但他永远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再如,说到植物的生殖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学校的生物园中用薄荷或柳树枝条做杆插实验,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能够提升学生自己动手获取真知的思想意识。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新时代的一场重大探索和伟大实验,需要不同教育主体的融合努力、融合实践。尤其是“以德带全”,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这是“五育”融合追求的目标,魂魄之所在,期待我们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