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贯洞中学 石成辉
一、教学中要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创设情景、幽默的教学语言、野外实习等方式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抓住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要有必要的预习。上课前花上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本堂课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其次是课堂应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指导。通过课堂上必要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当然也可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如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强调学以致用,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并且还需让学生大胆质疑、解疑,鼓励他们积极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最后是抓课后的巩固。除了完成相应的作业,还应注意生活中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地理。
二、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和挂图
提高教学效率地图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材,也是常用的地理教学工具。通过认知地图,学生不但可以从中直接获取地理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查阅而研究更为深入的地理知识,被誉为地理学科的“第二种语言”。例如,在学习“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直观和感性的认知,难以将干、湿两季的气候特点辨析清楚,因此可以利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来指导学生观察和学习。例如,在干季时,草木凋谢、树叶凋落、动物大规模迁徙,整个草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而湿季时,草木茂盛 、树叶青翠,并且长有典型的金合欢与波巴布树,草原上的动物成群结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直观观察之后,再结合风带和气压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非洲草原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在干季时,在信风带控制下,降水较少;在湿季时,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丰沛,从而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干季和湿季交替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三、教学中采取师生互动和古诗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每个地理教师必须考虑到的。例如,在学习“季风”时,可引入《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问学生,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还可把古诗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学生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在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
四、教学中用合理评价作业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在教师采用百分制批改的基础上,以六十分为界对学生给出及格与不及格两种评定。地理作业评价试题的特点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景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这样的评价好处是:一是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二是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三是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