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山县第三中学 李 久
分层布置作业,考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让优秀生更优秀,让后进生不断进步。喜欢学习的更有劲,厌学的也慢慢接受,全班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沈亚芳曾在《作业要分层设计分类评价》一文中指出作业分层设计,是指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分基本作业、选择作业、超额作业。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主要围绕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两个方面进行分层设计。通过增减作业量,提高或降低作业难度,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拓宽思维,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基础。结合本校 “6.4.2”教学模式的实施,笔者认为分层次布置作业十分必要,而且效果较好。以笔者任教八(4)班的语文成绩、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提升为例。总结如下:
一、分层布置作业可以让优等生更上一层楼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已形成解题模式。如让他们重复性做类似的练习,只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会骄傲,不利于他们成长。分层布置作业可以给他们前进的动力,使他们充满竞争地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姜某红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快就接受了课文中的知识,布置作业也很快完成。笔者会要求她去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诗词、 名言警句和书籍等,写出读后感,并与同学分享。
二、分层布置作业可以让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他们本来基础薄,需要打基础,要是给他们更难做的作业,那就让他们难上加难,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不做作业。若是给他们容易做的题,他们做起来容易了做作业有兴趣了,再进一步深化一下,循序渐进,慢慢就跟上来了。本班的李某秋同学,基础比较差,读一篇文章都困难,很多字不认识,笔者就教他如何查字典,有不认识的拼音直接问老师,慢慢就认识了一些拼音,布置读通本篇文章就行了。一年多来,他能够独立查字典,能够与同学一起通顺地读完整课文了。一个后进生能够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整读好一篇课文,全靠分层次布置作业的结果。要是老师把家庭作业布置得和优秀生一样,他会完成不了,结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在分层次布置作业时,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在内容上,要体现针对性和选择性。新课程环境下,除了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作业的内容应尽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联系生活。对于学习能力困难的学生则应该从适当考虑趣味性上着手,让学生把做作业当成一件容易的事来做,则又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性的关怀。让他们从喜闻乐见的生活中、课本中容易找到答案,从而形成学习有兴趣,爱学习了,就会不断进步的。
在作业的形式上, 要体现多样性和合作性。新课程环境下则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如可以是书写,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生活实践性;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可以是理解性的,也可以是识记性的;可以是课堂内完成,也可以是课外完成的;可以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由学习小组合作来完成的。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各自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在作业的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新课程环境下的作业,更多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一是要考虑量力性;二是要有差异性。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根据当天的情况给他们相当容量的作业,让他们感觉到做作业不是任务,是一种乐趣,像吃饭一样,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吃多了撑着,吃少了不饱”这样的情况尽量避免。
分层布置作业,兼顾到全班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知识,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后进的不断进步;喜欢学习的更加喜欢学习,厌学的也愿意不断学习了。全班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