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01日

龙场镇黄腊村:

“小夜校”点亮“大民生”

本报讯(通讯员 陈丹 潘仁福)“感谢你给我孙子辅导作业,我们不用跑很远找人辅导了。”60多岁的脱贫户张洪江夫妇紧紧拉住市农业农村局派驻龙场镇黄腊村驻村第一书记潘仁福的手感激地说道。

这是近日晚上,龙场镇黄腊村乡村振兴夜校结束后的一个场景。

年迈花甲之年的张洪江夫妇,儿子儿媳均外出务工,两个读小学的孙子由其照料,课后辅导功课成了他家最大的困难。

“以前遇到孙子不会写作业,我们就会下午6点骑三轮车送到5公里外的龙场镇姑妈家找表姐教孙子写作业,到晚上10点多又去接回来。”

“自从你们开办了乡村振兴夜校,两个孙子放学后自觉跑到夜校看书、复习功课,还有驻村干部辅导作业,这里成了他们第二个温馨的‘校园’。”张洪江夫妇乐滋滋地说道。

6月15日,龙场镇黄腊村新村委会大楼投入使用,最让老百姓喜欢的是同时举办的农家书屋暨乡村振兴夜校。

“经过我们前期调查,很多农村孩子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孩子们复习功课的确非常吃力。久而久之,也就不想读书,等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确实非常老伙。”

“扶贫先扶智,我们和村‘两委’商量,留一间大会议室做乡村振兴夜校,可以辅导留守学生和培训农户。”潘仁福介绍。

自乡村振兴夜校举办以来,周一至周五都有驻村干部在夜校辅导学生写作业,现在夜校成了附近学生最常来的地方。

村民经常到夜校看书、查找资料,特别是种植养殖农业技术类书籍深受喜爱。

吴国荣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民,一辈子靠种植蔬菜和水稻为生,每天都到夜校看书,专心查阅资料,有认识不了理解不透的,就找第一书记咨询探讨。

“没想到,我们村会有这么好的学习平台,以前搞种植养植,出了问题,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解决,还东问西问的,问题也解决不了。现在村里有了乡村夜校,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有问题直接上夜校查阅,不懂还可以请教驻村干部,方便极了,现在再搞种植养殖更有信心了。”吴国荣兴致勃勃地说道。

“小夜校点亮大民生,这是举办乡村振兴夜校的初衷,更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小平台帮助更多村民找到致富的新路子。”

为更好地把“乡村振兴夜校”办好办实,发挥最大效能,惠及民生。黄腊村还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向村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对边远学生采取上门助学等,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明法理、守纪律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小夜校”点亮“大民生”,最大限度让村民长知识、懂技术、学本领,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 2022-07-01 龙场镇黄腊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191936.html 1 “小夜校”点亮“大民生” /enpproperty-->